会谈次数:评估性的会谈,一次就可以,对病1人进行排查;干预性的会谈,一般需要三次及以上的会谈次数,具体时间与间隔天数,要跟病1人一起商定。资源的发现和运用:心理救援者,是主动去访问病1人,被动等待病1人打电话,往往效果不太好。心理救援者能够跟躯体治1疗的医生一起查房,比较容易跟病1人建立起信任合作的关系;心理救援者,能够在病1人中发现比较心理健康、有影响力的病1人,让这样的病1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会谈次数:评估性的会谈,一次就可以,对病1人进行排查;干预性的会谈,一般需要三次及以上的会谈次数,具体时间与间隔天数,要跟病1人一起商定。资源的发现和运用:心理救援者,是主动去访问病1人,被动等待病1人打电话,往往效果不太好。心理救援者能够跟躯体治1疗的医生一起查房,比较容易跟病1人建立起信任合作的关系;心理救援者,能够在病1人中发现比较心理健康、有影响力的病1人,让这样的病1人,带动其他病1人,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开展团体活动,等。有一些自杀危险性比较高的学生是要特别关注的,比如有明显外部刺激,突然失恋、亲人死1亡。
热线形式的优势与局限,相对于面对面咨询,热线形式既有安全性、便利性、匿名性等优势,同时这种形式也存在以下两点不足。咨询师只能听见求助者的声音和言语内容,只能感受到表述过程中的语音、语速、语气、语调、表现形式等部分副语言特点,难以对求助者的状态进行全方面和准确的评估。需要了解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和日常行为受到什么影响,这些影响与事件的关联性,以及求助者在行为层面上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去核对求助者的应对策略,他是如何有目的、系统地帮助自己的。当前热线设置一般只有30分钟,需要咨询师迅速地判断求助者所处的心理状态,包括是否有心理危机、风险性如何,并且做出相应的干预和判断,这对接热线的咨询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接线过程中,结合求助者情绪状态、思维状态、行为状态、身体状态以及咨询师对整个环境和事件的理解,与求助者建立一个迅速而深入的联结,准确地抓住他们的情绪和需要。当求助者感受到咨询师能够体会并抓住他的需要和感受时,他会感觉到被支持,于是助人关系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同时,咨询师还要系统评估与情绪相伴随的思维的状态、形式、内容、连贯性等特点,看看有没有特殊内容和情况,比如说癔病和精神1病性的表现。
要真实而地看到求助者这个人。不要生搬硬套统计数据和指标,统计上的指标不代表每一个求助者都存在这些问题,不要把这些信息简单的当成求助者的问题,每个求助者的感受、体验、状态都是非常具体化和个人化的,所以要对求助者的状态和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核对。由于他们不怎么跟人交流,别人也不了解他,他的心理出现问题,又没有相应的知识帮他抗过去,就容易出问题。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