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内水土流失防治将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治体系,并且做到经济有效和简单易行。按每个功能地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重点对工业园区“五通一平”阶段水土流失进行控制,而对居住区、市政公用设施区、道路广场区、绿 地、对通用地等其他区域提出原则性的建议。工程措施: 护坡措施包括框格护坡、网格护坡、挂
区域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园区内水土流失防治将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治体系,并且做到经济有效和简单易行。按每个功能地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重点对工业园区“五通一平”阶段水土流失进行控制,而对居住区、市政公用设施区、道路广场区、绿 地、对通用地等其他区域提出原则性的建议。工程措施: 护坡措施包括框格护坡、网格护坡、挂网护坡等,拦挡措施包括挡土墙、拦渣堤、拦渣墙等; 防洪排导措施包括排洪渠、排洪涵管、拦洪坝、护岸工程、截排水、消力池、护坦等; 土地整治措施包括表土剥离与堆放、土地平整、表土回覆; 降雨蓄水措施包括集水工程、蓄水工程、下沉式绿地、透水砖、透水洼地等。
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投资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达到功能的建设目标,即建成具有良好的空间分布、类型搭配的监测点体系。从优化和完善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监测点的角度出发,从监测点的规划、设计、时序安排等角度讲,建设原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1) 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基于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区划,在主要的分区均应布设对应类型的监测点,以保证监测点的区域代表性。对于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及其他重点区域,适当加密监测点; 对于没有历史资料或重点关注的分区,适当提前布设监测点。
( 2) 对位设点,突显原型。应以能够进行多要素、多对象观测的综合性监测点为主,如水蚀区的小流域综合观测站、风蚀区的风蚀观测场、冻融侵蚀区的冻融侵蚀观测场。增加自然坡面径流场,减少控制性试验坡面径流场,增设有代表性的林草地监测标准地,提高监测点的类型代表性和自然原型模拟性,保证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的精度和效率。 ( 3) 达标建设,实现功能。建设和升级改造时,坚持宁缺毋滥、毋残,务必做到监测设施设备与仪器的标准化、样品采集与分析的自动化、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智能化,保证每个监测点具备必需的要素观测、水土流失因子率定、遥感遥测校核验证、代表范围水土流失调查等功能。( 4) 加强协作,资源共享。加强与周边地区、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建,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文小河站、相关部门野外台站等,尽量增加可利用监测点数量,合作开展水土流失观测,保证规律分析和动态评价的置信水平。

可持续发展原则: 重点防治区划分应与区域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 并根据水土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能力, 合理开发利用水 土资源, 并留有余地, 保护当代和后代赖以生存的水 土环境, 保障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 促进社会经济 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 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结合水 土流失现状与用地现状, 与水土保持区划相一致, 做 到分区功能明确, 边界清晰合理, 保留镇级行政单元 的完整性, 以便于水土保持分类指导以及实施水土保 持措施与管理。( 3) 突出重点原则: 重点防治区的划 分应突出 2 个重点: 规划范围内当前水土保持治 理、监督与预防保护的重点区域; ( 突出各分区内部 重点防治内容。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