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自口腔延至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腔肠、回肠)和大肠(盲肠和结肠、直肠)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食管和胃的发生
食管由原
消化系统模型制作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自口腔延至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腔肠、回肠)和大肠(盲肠和结肠、直肠)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食管和胃的发生
食管由原始咽尾侧的一段原始消化管分化而来。胚胎第4周时,食管很短。随着颈的出现和心、肺的下降,食管也迅速增长,其表面上皮,由单层变为复层,致使管腔变窄,甚至闭锁。随着胚胎的发育,过度的上皮退化吸收,管腔重新出现,上皮仍保持为复层。上皮周围的间充质分化为食管壁的结缔组织和肌组织。
胚胎发育至第4周,在前肠尾端出现一前后略凸、左右稍扁的梭形膨大,这就是胃的原基。起初,胃原基紧靠原始横隔下方,其背系膜短,腹系膜长。之后,随着咽和食管的伸长,胃也向尾侧移动,其背侧缘生长迅速,形成胃大弯;腹侧缘生长缓慢,形成胃小弯。胃大弯的头端膨出,形成胃底。由于胃背系发育为突向左侧的网膜囊,致使胃大弯由背侧转向左侧,胃小弯由腹侧转向右侧,使胃沿胚体纵轴向右旋转90度。由于肝的增大,胃的头端被推向左侧;由于十二指肠的固定,胃的尾端被固定于腹后壁上。结果,胃由原来的垂直方位变成了由左上至右下的斜行方位。
直肠和肛管是泄殖腔分隔、分化的产物。泄殖腔(cloaca)是后肠末端的膨大部分,腹侧与尿囊相连,尾端由泄殖腔膜封闭。胚胎第6~7周,尿囊起始部分与后肠之间的间充质,形成一镰刀状隔膜突入泄殖腔内,称尿直肠隔(urorectal septum)。此隔迅速增长,并与泄殖腔膜相连,于是泄殖腔被分隔为背腹两份。腹侧份称尿生殖窦(urogenital sinus),主要分化为膀胱和;背侧份为原始直肠,分化为直肠和肛管上段。泄殖腔膜也被分为背腹两分,腹侧份称尿生殖膜(urogenital membrane),背侧份称肛膜(anal membrane)。肛膜外周为一浅凹,称肛凹或原肛(proectoduem)。肛膜吸收后,消化管尾端与外界相通,肛凹加深,并演变为肛管的下段。肛管上段的上皮来自内胚层,下段的上皮来自外胚层,两者之间的分界线称齿状线。

消化系统的大体解剖结构实验
用腹腔解剖标本及各部的剖开标本观察的位置、分部及粘膜皱襞。为消化管的一段,全长5~7m,蟠曲于腹腔中部和下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空肠和回肠借系膜固定于腹后壁,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1.十一指肠 其长度相当于本人的12个指幅,呈蹄铁形,包绕胰头,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上部起自平2胸椎和腰椎相交平面的幽门,走向右后方,急转成为降部;降部紧贴第2~3腰椎体的右侧,沿右内侧缘下降,降部左侧紧贴胰头;水平部向左横跨第3腰椎在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升部向上至第2腰椎左侧向前下方急转移行为空肠。
十二指肠仅在幽门和近十二指肠与空肠连接处为腹膜所包被,其余部分均位于腹膜后方。观察剖开的十二指肠标本,可见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襞,用放大镜观察还可见有密集的细小绒毛。降部的后内侧壁的粘膜上有一纵行皱襞,其下端形成圆形突起,为十二指肠大。十二指肠大顶部有一小孔,为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有时在十二指肠大上方还可见一个小,为副胰管的开口。
2.空肠和回肠 空肠和回肠为腹膜包被,借腹膜形成的系膜固定于腹后壁。肠管与系膜相连的缘为系膜缘。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迂回盘曲成为若干回曲。空肠占全长的2/5、位于左腹外侧区和脐区,管壁较厚,管径较大,血管分布较丰富,在上颜色较红;回肠占的3/5,位于脐区和右腹区,管壁薄,管径较小,血管较少在颜色浅。
观察剖开的的空、回肠标本,可见粘膜表面形成许多环形皱襞,仔细观察可见到表面的绒毛。一般空肠的环行皱襞密而高,回肠的环行皱襞稀而低。将肠壁粘膜对着光观察还可透见有散在的孤立淋巴小结和呈长椭圆形的集合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在回肠下部较为多见。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