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视频作者:广东幸福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家庭教育中妈妈决不能替代爸爸做的七件事!
在,很多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权交给了自己的妻子。怕黑、依赖父母(寸步不离)、不喜欢探索新事物、怕敲门、幼儿园不适应、见老人哭、不打招呼、不爱表现、不苟言笑等等。所以现在很多人用“丧偶是婚姻”“丧偶式育儿”来描述家庭的状态。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却一针见
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
视频作者:广东幸福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家庭教育中妈妈决不能替代爸爸做的七件事!
在,很多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权交给了自己的妻子。怕黑、依赖父母(寸步不离)、不喜欢探索新事物、怕敲门、幼儿园不适应、见老人哭、不打招呼、不爱表现、不苟言笑等等。所以现在很多人用“丧偶是婚姻”“丧偶式育儿”来描述家庭的状态。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家庭的症结所在!因为在很多家庭中,“父亲”这个角色是习惯性缺失的。
这种缺失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缺失。一方面是生活中的缺失,很多父亲因为工作养家,经常早出晚归,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另一方面是情感方面的缺失,即使爸爸在家,大多数都是在忙事情,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忽略了孩子的存在。
我也是被打大的!
我们可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也是被打大的,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被打了!(非常的义正言辞) 孩子该不该打?
难道孩子生来就该打么?孩子该不该打由谁说了算?
各位家长可以找个时间做个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问问孩子说说:孩子啊,宝贝啊,以前爸爸/妈妈,打你开不开心?
只要你一问出来,一定只会有两种,哪两种呢?
1.如果孩子回答:“爸妈,还可以呢”。
这说明你这个孩子还真可以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孩子叫欠揍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要打,越打越成才,越打越改变,越大越长记性。
不知有没有听过一些狼爸虎妈的故事?有些家长把孩子打上了清华北大,有没有?其实这样的故事背后,一定是遇到了一个欠揍型的孩子。有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提早等。这样的孩子有时候打,会有很多的成长和变化。但这样的孩子是数的,只有5%的孩子属于这一类孩子,而95以上的孩子都属于非欠揍的孩子。
2.如果孩子回答:“爸妈,我一点都不开心”。
这说明您的孩子属于非欠揍型的孩子。以后要不要打,也不能打,因为打也不可能发生改变,打也不可能长记性,打了也是白打。这样的孩子打了也不会保持多久,很快又会犯同样的错误,甚至还会变本加厉。
给家长'8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
有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提早等。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
父母、兄姐、亲友、师长、社会关系等都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对于女孩,父亲对于男孩的影响颇为重要。
除了家庭内的榜样,家长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