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的电涌保护器羊角形间隙,出现于19世纪末期,用于架空输电线路,防止雷击损坏设备绝缘而造成停电。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铝浪涌保护器,氧化膜浪涌保护器和丸式浪涌保护器。30年代出现了管式浪涌保护器。50年代出现了碳化硅防雷器。70年代又出现了金属氧化物浪涌保护器。现代高压浪涌保护器,不仅用于限制电力系统中因雷电引起的过电压,也用于限制因系统操作产生的过电压。1992
电源防雷器
刚开始的电涌保护器羊角形间隙,出现于19世纪末期,用于架空输电线路,防止雷击损坏设备绝缘而造成停电。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铝浪涌保护器,氧化膜浪涌保护器和丸式浪涌保护器。30年代出现了管式浪涌保护器。50年代出现了碳化硅防雷器。70年代又出现了金属氧化物浪涌保护器。现代高压浪涌保护器,不仅用于限制电力系统中因雷电引起的过电压,也用于限制因系统操作产生的过电压。1992年以来,以德、法为代表的工控标准35mm导轨卡接式可拔插SPD防雷模块,开始大规模引进到,稍后以美、英为代表的一体化箱式电源防雷组合也进入了。
间接雷击和内部浪涌发生的概率较高,尽大部分的用电设备损坏与其有关。所以电源防浪涌的重点是对这部分浪涌能量的吸收和抑制。
对于低压供电系统,浪涌引起的瞬态过电压(TVS)保护,建议采用分级保护的方式来完成。从供电系统的进口(比如大厦的总配电房)开始逐步进行浪涌能量的吸收,对瞬态过电压进行分阶段抑制。
[首道防线] 应是连接在用户供电系统进口进线各相和大地之间的大容量电源防浪涌保护器。一般要求该级电源保护用具备100KA/相以上的较大冲击容量,要求的限制电压应小于2.8kv。我们称为CLASS I 级电源防浪涌保护器(简称SPD))。这些电源防浪涌保护器是专为承受雷电和感应雷击的大电流和高能量浪涌能量吸收而设计的,可将大量的浪涌电流分流到大地。它们仅提供限制电压(冲击电流流过SPD时,线路上出现的很大电压成为限制电压)为中等级别的保护,由于CLASS I 级的保护器主要是对大浪涌电流的吸收。仅靠它们是不能完全保护供电系统内部的敏感用电设备。
浪涌保护器的正常工作条件
1.海拔高度不超过2000m
2.周伟空气温度:正常范围-5℃~+40℃
扩张范围:-40℃~+70℃
3.空气相对湿度:室内温度条件下30%-90%
4.于垂直面的倾斜不超过5°
5.无显著摇动和冲击振动的地方
6.无危险的介质中,且介质中无足以腐蚀金属和破坏绝缘的气体与尘埃(包括导电尘埃)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