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的产生和发展是第二次大战之后生产和技术发展的结果。5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采用桥式堆垛起重机的立体仓库;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司机操作的巷道式堆垛起重机立体仓库;1963年美国先在高架仓库中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建立了首座计算机控制的立体仓库。对立体仓库及其物料搬运设备的研制开始并不晚,1963年研制成首台桥式堆垛起重机,1973年开始研制首座由计算机控制
立体仓库货柜安装
仓库的产生和发展是第二次大战之后生产和技术发展的结果。5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采用桥式堆垛起重机的立体仓库;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司机操作的巷道式堆垛起重机立体仓库;1963年美国先在高架仓库中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建立了首座计算机控制的立体仓库。对立体仓库及其物料搬运设备的研制开始并不晚,1963年研制成首台桥式堆垛起重机,1973年开始研制首座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高15米),该库1980年投入运行。到2003年为止,自动化立体仓库数量已超过200座。
一、采用自动化的立体仓库,充分利用空间
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现代化仓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层存放货物的高架仓库系统,高度可以达到30米以上,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高架类型:高层(大 于12米)、中层(5一12米)、低层(5米以下)。这与平面库相比可以节约将近70%的占地面积。
二、科学储备、提高物料调节水平
作为仓库 ,它首先应具有储存的功能。在自动化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下,能对物料进行科学的管理,使物料在存储过程中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处理效率,适应多种存储要求。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基本操作流程:
入库流程:系统响应入库请求,弹出入库对话框,用户填写入库货物的名称和数量;系统查询订货量,如果订货量大于货物库存数量,则给出报警提示,否则,系统向入库计算机发送入库操作任务单,并打印入库单据,入库计算机控制条码系统扫描货物;扫描后入库计算机会判断扫描的货物和任务是否相符,如相符则执行入库分拣和运送,如不符,则给出报警信号。
拼盘与并箱:小尺寸的货物或零件入库前,一般需进行拼盘并箱作业,以适应仓储要求和充分利用货位容积,大尺寸的货物可根据情况直接入库或放入托盘后再入库。一般采用固定拼盘并箱方式,即多个同种货物或零件放于一个托盘或货箱中。某些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增加仓储容量,可采用散件拼盘并箱模式,即随意品种随意数量的拼装入箱,此种模式中,需在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设定拼盘批次码、拼盘码、货物零件到场批次码等信息,将每个拼盘中货物数量、种类和其存放货位联系起来,以利于出库时倒盘拼箱。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