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主机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配套能力弱,产业分工不清晰;自主能力薄弱,尚未完全掌握基础、关键、共性技术;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发展滞后于主机,与数控机床发展相应的产业链体系还不够完善;工程集成能力弱,为汽车等重点行业核心制造领域提供成套生产线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大量研发、技工和复合型管理等人才,这些都制约机床产业、可持续发展。当电动机的电流更大时,可以使用一个专门的模块,结合外置式的
MK1045数控无心磨床厂
机床主机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配套能力弱,产业分工不清晰;自主能力薄弱,尚未完全掌握基础、关键、共性技术;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发展滞后于主机,与数控机床发展相应的产业链体系还不够完善;工程集成能力弱,为汽车等重点行业核心制造领域提供成套生产线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大量研发、技工和复合型管理等人才,这些都制约机床产业、可持续发展。当电动机的电流更大时,可以使用一个专门的模块,结合外置式的电流转换器就能对各个功率档次的电动机进行监控了。
电动机失效的主要原因是:许多用户为减少库存,储备的电动机变型品种太少。在实践中,大约90%的电动机的工作负荷只达到了额定功率的40%~60%,都不在其工作特性范围内工作。而这些电动机的过电流保护装置是按照电动机铭牌上的额定功率进行设置的,是按照电动机在工作特性范围内的参数进行设置的。当负载有所变化时,即使是很小的变化,也会在功率因数和效率中反映出来;电动机电流的变化几乎保持不变。尽管如此,机械装置仍然可能过载,而纯电流监控系统中却不会显示问题。这就会给机床设备带来严重的后果:电动机驱动的机械装置严重受损,代价昂贵。近期,各大汽车生产厂商纷纷扩展产能,这对机床行业景气度的提升打下坚实需求基础。
日本对机床工业之发展异常重视,通过规划、法规(如“机振法”、“机电法”、“机信法”等)引导发展。在重视人才及机床元部件配套上学习德国,在质量管理及数控机床技术上学习美国,甚至青出於蓝而胜於蓝。日本也和美、德两国相似,充分发展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继而全力发展中小批柔性生产自动化的数控机床。自1958年研制出台数控机床後,1978年产量(7,342台)超过美国(5,688台),至今产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1年产量46,604台,出口27,409台,占59%)。战略上先仿後创,先生产量大而广的中档数控机床,大量出口,占去世界广大市场。数控化率与发达70%左右的水平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上世纪80年始进一步加强科研,向数控机床发展。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