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的文化:
社会教化的需要。殡葬活动中包含着对人的教化。例如,人将治丧提高到"孝道"的高度,"孝道盈天",形成了"孝道"的殡葬文化。基1督教通过治丧提升对上帝的感情,将死1亡理解为"回到主的怀抱"、"与主同在"等,由此1大限度地减轻了对死1亡的恐惧。当然,必须是善人才能享受到"回到主的怀抱"的待遇,若恶1人死后可能还要受到"天国的惩罚"。佛1教则有"十八层地
殡仪馆服务
殡仪馆的文化:
社会教化的需要。殡葬活动中包含着对人的教化。例如,人将治丧提高到"孝道"的高度,"孝道盈天",形成了"孝道"的殡葬文化。基1督教通过治丧提升对上帝的感情,将死1亡理解为"回到主的怀抱"、"与主同在"等,由此1大限度地减轻了对死1亡的恐惧。当然,必须是善人才能享受到"回到主的怀抱"的待遇,若恶1人死后可能还要受到"天国的惩罚"。佛1教则有"十八层地狱"的惩罚对付那些生前作恶多端者。这些都是古代殡葬文化对人的教化方式。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剋: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剋」的道理,如果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麽不论亡者的亲朋或好友,凡是午年出生的人,都不能参加送葬仪式。历代都有意识地鼓吹对本社会有利的殡葬文化,以此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引向希望的方向,助进社会的一致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殡葬同时又具有道德教化之意义。
殡仪馆的文化本质及特征:
操作形态(或活动形态)。即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庆典、工作学习、日常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态度、程序等。它们是“观念”在行为中的定型,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殡葬文化就其操作形态而言,形式多样。祭奠用白色(如祭幛、丧服);民间对先人灵柩、牌位或遗1像瞌头,或亲月街坊绕灵三周以示告别;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对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发展到对死人的畏惧,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追悼会(旧称辞灵仪式),类似于在给死者“出远门”送行,办一个“欢送会”;治丧期间大放鞭1炮,意在热闹,并冲淡压抑和恐1怖气氛;出殡时摔碗,是示意“打发”逝者出门,以免其再来纠缠死者,或说是送一个碗给死者到阴3间去吃饭等。在古代,孝子居丧三年(实为二十五个月),期间不得“从吉”,即不得过正常人的生活,如婚嫁,出外做官、经商、娱乐活动等,意在推行“孝道”,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
选取墓地的方法:
懂得取舍,因为每个墓园的所在位置不一样,有市内,有市中心,也有周边的,实际上除了新亡三年祭扫要频繁点,其他祭扫时节,一般3-5次左右(清明、诞日、祭祖),所以买墓一般确定在市内就可以了,市中心价格肯定贵(如有钱扔的或者有特殊环境要求的例外)周边的,都跨市了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远不说,所属权是外市,如有变动你也无法知晓,除非你家就在市分界线上。殡仪馆的禁忌:在殡仪馆之大厅里别胡乱讲话,例如:1、「想去上厕所别说要去化妆室」,想厕所就直接说要去厕所,不要说要去化妆室。
公墓位置更加高低和排数朝向方位有一定的差异,选择靠近位的位置性价比要高,如1-20号是2万,21-40号是2万5,1具性价比的是20号,再或者1-3排是1万,4-6排是2万,那第三排的位置会于1-2排(当然这是在整个风水格局都没有差别的情况下)
殡仪馆的解释:
殡仪馆(拼音:bìn yí guǎn,外文名:funeral parlor),是设置于城镇中承包丧1葬事宜的机构。殡仪馆下设殡葬咨询室、殡葬业务接洽处和火葬场。推行火葬,为火葬提供服务。在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地方,提倡土葬改革。殡仪馆为殡葬提供接运
尸1体、火化、骨灰寄存以及悼念活动会场等项服务。大中城市都已设置殡仪馆。民间对先人灵柩、牌位或遗1像瞌头,或亲月街坊绕灵三周以示告别。在偏远地区则由民众邻里相互帮助解决殡葬问题。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