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视频作者:广东幸福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家有脾气暴躁的孩子,怎么办
首先,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暴躁脾气是可以改善的。
你和孩子都要相信脾气是能改好的。也许你觉得孩子天生脾气暴躁,但是天生的东西也不是变不了的。古人说的是本性“难移”,而不是“不能移”。但是记住,不要心血来潮完成过多的任务,这样会提前透支大脑的满足感。孔子有个叫子路的学生,原来也是火爆脾气
教育孩子体会
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
视频作者:广东幸福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家有脾气暴躁的孩子,怎么办
首先,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暴躁脾气是可以改善的。
你和孩子都要相信脾气是能改好的。也许你觉得孩子天生脾气暴躁,但是天生的东西也不是变不了的。古人说的是本性“难移”,而不是“不能移”。但是记住,不要心血来潮完成过多的任务,这样会提前透支大脑的满足感。孔子有个叫子路的学生,原来也是火爆脾气,但后来却成为了一个谦谦君子。如果你设法使孩子一次又一次地避免发脾气,他以后发脾气的概率就会减少。
其次,引导孩子学会克制。
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了克制自己的暴躁情绪,在书房里挂了一条横幅,写着两个遒劲的大字“制怒”。你不一定给孩子挂匾,但可以给他写座右铭或请旁人提醒,在怒火将燃烧时就扑灭它。一个沉醉于电视剧、抖音、家庭氛围不和谐,这些低能量的,带出来的场能不会高,小孩子会比成年人更能感知到这种场能的影响力。你也可以告诉孩子,在快发火时默念十几遍“镇静”,不镇静下来就不开口说话。还可以让孩子想象自己正在冰凉的湖水中游泳,在凉飕飕的风雨天的户外,这叫“以水克火”。
再次,建议孩子学会从生气中转移。
如果什么人或什么事,让你的孩子大发脾气,那你可以建议他离开这个人和这个地方,“眼不见,心不烦”,离开以后,怒火没有了燃料,也自然就慢慢消失了。干点别的事,做一些体力活动,找别人聊聊天,痛痛快快玩玩游戏什么的,也都是从生气中转移的好办法。
引导孩子学会宽容谅解。
这是的改善孩子暴躁脾气的办法。孩子看事情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因此需要一种练习,就是猜猜对方怎么想。父母可以这样劝导孩子:与人争论时可能会生气的想,为什么对方这么固执,不承认你的道理;但如果你想想,对方当时不也同样觉得你特别固执吗?对方不也同样觉得他自己很有道理吗?如果你发现某个人和你说话时态度不太好,你要想到或许他今天正巧有不顺心的事情,何必和他计较,反惹得自己不痛快呢?也许别人在某件小事上损害了你的利益,你也可以想想,这件事真的那么重要吗?也许在事后看来,它根本算不了什么。就好比小时候觉得非常珍贵的糖纸,长大了你可能觉得它不值分文。如果你把许多东西都看成糖纸,你就会发现,为此生气真是不值得。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教孩子一些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现代家庭教育范本《家庭教育》
由我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编著。他潜心研究 儿童心理以及从事家庭教育实践经验所得。陶行知先生如此评价:“这本书出来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如果什么人或什么事,让你的孩子大发脾气,那你可以建议他离开这个人和这个地方,“眼不见,心不烦”,离开以后,怒火没有了燃料,也自然就慢慢消失了。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著者既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去领会此书之意义。我深信此书能解决父母许多疑难问题,就说它是做父母的必读书也不为过。
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陈鹤琴先生不仅是一位严谨可敬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父亲,以自己的孩子一鸣为观察对象,具体事例结合教育理论,深入浅出地为父母呈现101条家庭教育原则。可他为了给孩子做榜样,居然硬着头皮开始学英语、看书、练毛笔字,甚至会为了帮孩子解一道奥数题发朋友圈求助。此书在儿童心理、普通教导法、习惯培养、游戏玩具等方面的经验指导颇为丰富。
你不够爱孩子
父母教育不好孩子,还是因为他不够爱孩子。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不是天底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的吗?
是的,想一想,如果你爱某样东西,你就会乐于花时间去陪伴它,去了解它,去呵护它。而有一部分父母,其实没有那么多的耐心。
他们只是照顾好孩子的需求,然后希望孩子不要吵闹,不要惹麻烦就好了。根本不想花时间去陪伴孩子,去了解孩子,听孩子倾诉。他们只是不得不去尽为人父母的义务罢了。
如果你不够爱孩子,又怎能教育好孩子呢?真正的爱,是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而且是要你十分乐意地去付出。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因为自己付出了太多,孩子又不听话,于是和自己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这类父母的口头禅就是“我都是为你好……”,他们爱孩子吗?他们是爱孩子的,但是他们爱需要孩子回报,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他们就会受到挫败感。
教育孩子,一是要做好榜样,二是要真正爱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的,如果孩子在童年是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将是他们一生中宝贵的财富,也是你作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伟大的事。
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将孩子抚养成人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将终其一生来艰难地寻找这份爱,而且往往会迷失自我,甚至感受不到生命中的爱。
我们都是次做父母,不懂家庭教育很正常,重要的是家长可以持续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