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的基础数据获取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也可以这样理解,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的基础数据获取
1.评价断面(点位)选取参与评价的断面(点位),指评价区域内至少每季度监测一次的所有断面(点位),包括国控、省控、市控和县控断面(点位)。
2.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预警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的基础数据获取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也可以这样理解,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的基础数据获取
1.评价断面(点位)选取参与评价的断面(点位),指评价区域内至少每季度监测一次的所有断面(点位),包括国控、省控、市控和县控断面(点位)。
2.断面(点位)归属涉及上下游县(区)的出入境断面,均纳入上游县(区)
4进行评价;存在往返流的断面按照年度主流方向,确定上游县(区);涉及两个或多个(区)界河的断面,同时参与所有涉及县(区)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3.水质指标参与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水质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除水温、粪大肠菌群和总氮以外的 21 项指标,包括: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铅、总磷、化学需氧量、铜、锌、氟化物、硒、、镉、铬(六价)、、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硫化物
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核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协调程度的指标,水环境承载力(WECC)成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程度的判据,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科学制定水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而且对优化流域水环境、水资源的配置,协调流域生态建设、人民生活、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纷纷提出了与之相关的概念、研究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等。但水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特征不统一,量化方法也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同的研究方法又各有侧重.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指标与经济开发活动、环境质量状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很难确定.另外,所选取的指标不仅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关,还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都给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是采用何种指标体系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规模与环境质量。常见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有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以及DPSIRM(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模型,用于表征资源或环境系统的概念与复杂因果关系结构。
水环境承载力的衡量指标
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和GDP作为承载力的表征指标,分别运用单位GDP综合用水量评判法和河流一维水质模型及湖库均匀混 合模型计算城市圈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并用承载度来评价水资源及水环境的承载状态。
水环境承载力由水环境系统本身结构决定,是水环境系统与外界物质输送/输入、能量交换、信息反馈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体现了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间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
水环境承载力是一个限值,当外界干预超越自身承受限度,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发生不可逆变化,反作用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此外,水环境承载力还具有客观固有性、动态调整性、时空差异性、学科融合性特点。
借助水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对广义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反映研究区水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状况,实现水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作用对象的反馈作用。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