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发展历程: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4.接上输送泵和连接导管,使清洗剂从换热器的底部泵入,从顶部流出。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30年代初,瑞典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 1926年,英国人 奥斯顿·淳以 采用室内回风和室外
换热器报价
换热器发展历程: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4.接上输送泵和连接导管,使清洗剂从换热器的底部泵入,从顶部流出。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30年代初,瑞典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 1926年,英国人 奥斯顿·淳以 采用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分别成正交叉方式,由于平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度差和水蒸汽分压力差,两股气流间同时产生热传质,引起全热交换过程,通过热交换达到室内外空气循环内置送排风机,双向等量置换,抑制室温变化,使室内保持足够的新鲜空气。 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 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60年代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热管式换热器。 换热器按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三类。
(2)换热容器:用于完成介质的热量交换的容器。
换热压力容器(代号E):主要是用于完成介质的热量交换的压力容器,如管壳式余热锅炉、热交换器、冷却器、冷凝器、加热器、消毒锅、染色器、烘缸、蒸炒锅、预热锅、溶剂预热器、蒸锅、蒸脱机、电热蒸汽发生器、煤气发生炉水夹套等。根据所采用的补偿措施,管壳式换热器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①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束两端的管板与壳体联成一体,结构简单,但只适用于冷热流体温度差不大,且壳程不需机械清洗时的换热操作。执行GB151-1999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
1.热交换器的界定范围
(a)热交换器与外部管道链接;
(1)焊接连接的道环向接头坡口端面;
(2)螺纹连接的个螺纹街头端面;
(3)法兰连接的个法兰密封面;
(4)连接件或管件链接的个密封面;
(b)接管、人孔、手孔等的承压封头、平盖及其紧固件;
(c)非受压元件与受压元件的连接焊缝;
(d)直接连接在热交换器上的非受压元件如支座、垫板等;
(e)安装在热交换器上的超压泄放装置。
折流板缺口的布置
(1)卧式热交换器的壳程为单向清洁流体时折流板的缺口宜水平上下布置;气体中含有少量液体时,应在缺口朝上的折流板低处开通液口,液体中含有少量气体时,应在却口朝下的的折流板高处开通气口。
(2)卧式热交换器、冷凝器和重沸器的壳程介质为气、液相共存或液体中含有固体颗粒时,折流板缺口应垂直左右布置;气、液共存时,应在折流板高出和低处开通液口和通气口,;液体中含有固体颗粒时,应在折流板低处开通液口。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