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设计中,应力幅准则和应力比准则的异同及其各自特点
长期以来钢结构的疲劳设计一直按应力比准则来进行的.对于一定的荷载循环次数,构件的疲劳强度σmax和以应力比R为代表的应力循环特征密切相关.对σmax引进安全系数,即可得到设计用的疲劳应力容许值〔σmax〕=f(R)
把应力限制在〔σmax〕以内,这就是应力比准则。
自
厂房轻钢结构设计规范
钢结构设计中,应力幅准则和应力比准则的异同及其各自特点
长期以来钢结构的疲劳设计一直按应力比准则来进行的.对于一定的荷载循环次数,构件的疲劳强度σmax和以应力比R为代表的应力循环特征密切相关.对σmax引进安全系数,即可得到设计用的疲劳应力容许值〔σmax〕=f(R)
把应力限制在〔σmax〕以内,这就是应力比准则。
自从焊接结构用于承受疲劳荷载以来,工程界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和这类结构疲劳强度密切相关的不是应力比R,而是应力幅Δσ.应力幅准则的计算公式是Δσ≤〔Δσ〕〔Δσ〕是容许应力幅,它随构造细节而不同,也随破坏前循环次数变化.焊接结构疲劳计算宜以应力幅为准则,原因在于结构内部的残余应力.非焊接构件.对于R >=0的应力循环,应力幅准则完全适用,因为有残余应力和无残余应力的构件疲劳强度相差不大.对于R<0的应力循环,采用应力幅准则则偏于安全较多。通过Satwe等三维分析程序并不会的自动判断有无围护结构计算风荷载受荷面积,需要人工调整风荷载或通过定义镂空层实现无围护结构的风荷载正确统计。
振远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领域包括框架办公楼、冷库、工业厂房、农村家居等建筑形式,我们热诚欢迎各地客商来电咨询、期待合作,共创!

钢结构设计中的热轧和冷轧有什么区别?
热扎是钢在1000度以上用轧辊压出, 通常板小到2MM厚,钢的高速加工时的变形热也抵不到钢的面积增大的散热, 即难保温度1000度以上来加工,只得牺牲热轧这一便宜的加工法, 在常温下轧钢, 即把热轧材再冷轧, 以满足市场对更薄厚度的要求。在尽可能满足生产工艺和使用功能上,应根据房屋的高度确定合理的跨度。当然冷轧又带来新的好处, 如加工硬化,使钢材强度提高, 但不宜焊, 至少焊处加工硬化被消除, 高强度也无了, 回到其热轧材的强度了,冷弯型钢可用热扎材, 如钢管,也可用冷扎材,冷扎材还是热轧材,2MM厚是一个判据, 热轧材薄2MM厚,冷扎材厚3MM。

和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自身重量轻,工厂制作精度高,现场安装方便。但当屋面坡度较小时,轴力较小,可忽略,故可用梁的模型,即不用计算平面内稳定。加固改造方便,且拆卸后可回炉冶炼,基本没有难以处理的垃圾,因此目前运用越来越广。但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重量轻,则截面单薄,稳定的问题就势必很突出;安装方便,则对连接节点和工厂制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样的矛盾反映到设计也是如此,要做好钢结构设计,必须对钢结构的材料,制作,安装有了解。

钢结构设计依据标准:
【通用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高层高耸钢结构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CJ99-1998、《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CECS 230-2008、《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J135-1990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