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啮小蜂
周氏啮小蜂是早先发现于美国白蛾蛹内的内寄生天敌昆虫。自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危害日趋增大,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我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由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从20世纪90年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成蜂在寄主蛹中后,行交配,随
周氏啮小蜂厂家批发
周氏啮小蜂
周氏啮小蜂是早先发现于美国白蛾蛹内的内寄生天敌昆虫。自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危害日趋增大,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我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由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从20世纪90年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成蜂在寄主蛹中后,行交配,随后咬出“”孔爬出,寻找寄主产卵寄生。经过筛选,发现了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该项研究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
目前,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园林行业已应用较为成熟的一项生物防治技术,作为防治美国白蛾有利用前景的天敌昆虫,释放后的周氏啮小蜂将会在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鳞翅目幼虫中产卵,蜂卵在蛾幼虫内发育成长,吸取寄生幼虫中全部营养,从而达到美国白蛾等害虫、控制虫口数量的目的。与杀虫效果比,释放周氏啮小蜂能有效降低美国白蛾虫口密度,且对环境没有污染,对人、畜和鸟类没有伤害,防治效果持久,易于同其他防治措施协调配合,有利于生态平衡。基脉上有毛,肘脉及亚肘脉上在基室长度的1/2前后开始生有1排整齐的纤毛。
周氏啮小蜂为寄蛹生蜂,成虫体长1毫米左右,无蜂针,不攻击人,1年发生7代,以老熟幼虫在美国白蛾蛹内越冬,群集寄生于寄主蛹内,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成蜂在寄主蛹中后,行交配,随后咬出“”孔爬出,寻找寄主产卵寄生。 园林绿地中释放的周氏啮小蜂,是由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人工培育,被培育在柞蚕蛹里面,每蛹里面住着近5000只小蜂。然后,这些“天将”将会依循本能寻找并侵入美国白蛾或者其他蛾类的蛹,在蛹的内部定居并繁衍后代,从而达到消灭美国白蛾的目的。将其悬挂于树干,小蜂飞出,一旦发现美国白蛾,就把卵寄生其蛹内,吸其营养,从而美国白蛾蛹的营养成分,达到消灭美国白蛾的目的。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