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在滴灌施肥过程中如何避免过量灌溉
滴灌施肥只灌溉根系和给根系施肥。因此一定要了解所管理的作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小铲挖开根层查看湿润的深度,从而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过量灌溉。或者地里埋设张力计监控灌溉的深度。
16.在雨季土壤不缺水,如何通过滴灌系统施肥
在土壤不缺水的情况下,施肥要照常进行。一般等停雨
自动喷灌
15.在滴灌施肥过程中如何避免过量灌溉
滴灌施肥只灌溉根系和给根系施肥。因此一定要了解所管理的作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小铲挖开根层查看湿润的深度,从而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过量灌溉。或者地里埋设张力计监控灌溉的深度。
16.在雨季土壤不缺水,如何通过滴灌系统施肥
在土壤不缺水的情况下,施肥要照常进行。一般等停雨后或土壤稍微干燥时进行。此时施肥一定要加度。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完成。施肥后不洗管,等天气晴朗后再洗管。如果能用电导率仪监测土壤溶液的电导率,可以精1确控制施肥时间,确保肥料不被淋溶。
2.节肥。
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平衡施肥和集中施肥,减少了肥料挥发和流失,以及养分过剩造成的损失,具有施肥简便、供肥及时、作物易于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优点。在作物产量相近或相同的情况下,水肥一体化与传统技术施肥相比节省化肥40%-50%。
3.改善微生态环境
保护地栽培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一是明显降低了棚内空气湿度。滴灌施肥与常规畦灌施肥相比,空气湿度可降低8.5-15个百分点。二是保持棚内温度。绞盘式喷灌机,靠管内动水压力驱动行走作业,与中心支轴式及平移式的大型喷灌机相比,具有机动灵活、适应大小田块、亩设备投资低等优点。滴灌施肥比常规畦灌施肥减少了通风降湿而降低棚内温度的次数,棚内温度一般高2-4℃,有利于作物生长。三是增强微生物活性。滴灌施肥与常规畦灌施肥技术相比地温可提高2.7℃,有利于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四是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滴灌施肥克服了因灌溉造成的土壤板结,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五是减少土壤养分淋失,减少地下水的污染。

3、配套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要配套应用作物良种、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技术,还可因作物制宜,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形成膜下滴灌等形式,充分发挥节水节肥优势,达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增加效益的目的。
水肥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到农田灌溉、作物栽培和土壤耕作等多方面。
系统功能:
1.用水量控制管理
实现两级用水计量,通过出口流量监测作为本区域内用水总量计量,通过每个支管压力传感采集数据实时计算各支管的轮灌1水量,与阀门自动控制功能结合,实现每一个阀门控制单元的用水量统计。随着高1效田间灌1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水泵引入流量控制,当超过用水总量将通过远程控制,限制区域用水。
5.移动终端APP
方便管理人员通过APP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看系统信息,远程操作相关设备。
新普惠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亮点
(1)节水节肥——水肥灌溉和精准调控;
(2)省时省力——可迅速灌溉和施肥;
(3)智能控制——根据土壤水分等相关参数自动反馈控制灌溉;
(4)提高产量——投运该系统可增产30~50%。
节水灌溉是对除土渠输水和地表漫灌之外所有输、灌1水方式的统称。折叠控制灌溉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需求进行'薄、浅、湿、晒'的控制灌溉,既节约用水,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改变了以往水稻大水漫灌、串灌的旧习惯。根据灌溉技术发展的进程,输水方式在土渠的基础上大致经过防渗渠和管道输水两个阶段,输水过程的水利用系数从0.3逐步提高到0.95,灌1水方式则在地表漫灌的基础上发展为喷灌、微灌、直至地下滴灌,从水的利用系数0.3逐步提高到0.98。
目前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而农业用水浪费极为严重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农业成了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仅为发达的一半左右,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5kg,远远发达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2kg以上的水平。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科学实用,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反映了当今国内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1新研究成果、技术水平和经验。
改变人们千百年来传统的灌溉习惯,用较少的水获得较高的产出效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重任,也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途径之一,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