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续激发孩子对国际象棋的兴趣?
孩子们开始学习国际象棋,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核心都是因为产生了兴趣,自己很喜欢,想要学习它!有的被国际象棋棋子立体的造型吸引;有的被游戏的学习氛围吸引;有的被双方博弈的过程吸引,无论何种情况,都会在学棋一段时间以后,有兴趣降低的情形发生。因此,培养天才的过程,从他们的童年时代或青少年时代早期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有
国际象棋培训排名
如何持续激发孩子对国际象棋的兴趣?
孩子们开始学习国际象棋,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核心都是因为产生了兴趣,自己很喜欢,想要学习它!有的被国际象棋棋子立体的造型吸引;有的被游戏的学习氛围吸引;有的被双方博弈的过程吸引,无论何种情况,都会在学棋一段时间以后,有兴趣降低的情形发生。因此,培养天才的过程,从他们的童年时代或青少年时代早期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果,学棋同样如此。若要把国际象棋下好,就必须持之以恒,过程中不能只有孩子独立,家长也需要正确引导孩子,持续的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下棋的过程中内心真正的找到乐趣。
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做呢?
一、以平常心对待输赢
有些父母在自己孩子输棋后会很失望。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果,学棋同样如此。我希望父母们明白,孩子输棋时,正是需要父母的时候。生气、喊叫、训斥都不起作用,只会把情况弄得越来越糟。孩子们会有压迫感,无法完全发挥水平。久而久之,他们还会厌倦下棋和比赛。这难道不是对孩子抗挫折能力好的锻炼吗?
二、用鼓励的话语
当孩子们赢棋时,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当他们输棋后,请多给他们支持和鼓励。这是孩子需要你们的时候,这也是他们心里脆弱的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让孩子知道您是爱他(她)的。
三、让下棋变得更有趣
孩子们通常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请不要让孩子长时间下棋。而且,尽量不要和他们讨论未来的对局或对手。要教会他们集中精力下好当前的每盘棋每步棋。当对局结束后,再让孩子的精力集中于下一盘棋。
四、不要过于看重棋士等级
很多父母和教练过于看重等级。波尔加三姐妹被英国卫报报道图片来源:卫报“波尔加实验”前后坚持了差不多30年。它只是个数字。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个数字无关紧要。此外,很多孩子常在网上下棋,久而久之,水平会慢慢提高。所以,他们的等级恐怕难以反应真正的实力。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局面,而不是如何打败某个对手。也不要让孩子们高估或低估对手。
五、循序下棋的原则
教会孩子们遵守下棋的基本原则:
1、争中心—让棋子尽快占据并控制中心。
2、快出子—开始攻王前,应出动马和象。
3、早易位—王车易位能使自己的王处于安全的角落。记住,如果自己的王不安全,你就别想赢棋。因此请别忘记易位。易位后要出动皇后,连通双车。
4、落子生根—千万别让棋子处于无保护状态。每个棋子都有价值,不要轻易丢子。
5、发现乐趣—我曾说过,无轮输赢都要行为得体、保持风度。但为重要的还是要在下棋过程中找到乐趣。下棋时,总会有输有赢。赢棋时不要得意忘形,不要取笑对手。输棋时,不要过分伤心。要与对手握手向他表示祝贺。这样做,能够很容易与对手交朋友。
六、不要太在意输棋
每个小孩都会时不时下出很槽糕的对局。棋盘上千变万化,常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要战胜对手,必须全神贯注。如果您想回顾这些对局并从中汲取教训,这无可指责。但对于这些输棋,您不必太过在意。教会孩子们向前看,将注意力集中于下一盘棋上。帮您的孩子放松,使他们集中精力下好后面的比赛。输棋后一味的生气和沮丧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而且这样还会影响后面的比赛。
七、建立下棋从容的节奏
尽量教会孩子在对局任何阶段都要好好利用时间。5年后,二女儿索菲娅·波尔加(ZSofiaPolgár)出生,小的女儿朱迪特·波尔加(JuditPolgár)则在1976年来到人世。很多孩子都会随着对手的节奏走棋。千万不要这样!一定要按自己的节奏走棋。即使获得胜势,也要充分利用时间,并且要时刻提防对手的陷阱和反击。有句老话说“酒未到口,还防失手”(大波尔加的原话是Itisn’t over until it’s over)。让孩子们明白,每个局面中的每步棋都很重要。

运动,能塑造孩子的人格!你知道吗?
世上只有两种孩子:一种喜欢运动,一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运动。01苏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遗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东京。刚到日本的时候,她和弟弟要报读学校。校长问:你们是不是来的?
苏女士很惊讶。我们还没提交材料呢,校长怎么知道是来的?后来校长告诉她,他是从他们胳膊的粗细看出来的。
因为她和弟弟的胳膊细白嫩幼,像豆芽一样,一看就知道很少体育锻炼。而日本的学生,由于锻炼很多,胳膊都结实有力。
这些话让苏女士恍然一惊。
后来她在日本坐地铁时留心观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无论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壮实。这让苏女士很惭愧,但更值得人惭愧的是:十几年来,孩子的体质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来,学生军训可以猝死、长跑可以猝死、体测可以猝死、打篮球也可以猝死,不是过重就是过瘦,近视率接近90%,2016年,仅有17%的小学生经常运动。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强”,强首先表现在身体素质。在奥运会上拿的一届比一届多,但在孩子弱不禁风的身体之前,我们赢尽奥运也枉然!
02
近清华大学一条规定,在朋友圈炸了:从2017年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绑定。
也就是说,如果到毕业学生都还学不会游泳,学校将不给他毕业!
清华这么做,是因为游泳是必要的求生手段,但其实同时也是的运动。
08年,清华就开始恢复长跑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达不到要求一样不准毕业。
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和当年长跑规定一样,很多觉得这项新规“不可理喻”,甚至对之大加嘲讽,高中学霸界更是哀鸿遍野。
他们给出了“合情合理”的理由:游泳这东西,男生或者家在海边的学生有优势,女生从小到大没游过,恐怕很吃力;清华又是长跑又是游泳,“体育特困生”要是上了这学校得吃不少苦头;
……
要是从小到大都没游过泳,那就去学好了;要是觉得上了大学就是享福,那就别上大学好了。
赵本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只有一个方法能使足球10年之内赶上世界:加一门足球。
运动真的被当做一门要考试、直接跟毕业挂钩的学科的话,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学生会不爱运动。
哪怕终没让孩子们爱上运动,至少可以为他们锻造一副稍显健康的躯体,而不只是干瘪乏味的。
03
有人整理过小孩和美国小孩的成长差异:
1-4岁:基本相同;
5-8岁:美国父亲会带着孩子去打棒球,孩子开始沉溺于各种培训班。
9-12岁:美国的孩子早已把运动当做日常,打球、跑步甚至健身都是爱的放学活动;而孩子很多已经戴上了眼镜,过重的学业负担压榨他们的课余时间,对于成绩的狂热使他们不思运动;
13-18岁:美国孩子的肌肉开始成型,体魄明显强于的同龄人。孩子此时在为中考、努力,运动甚至在初三、高三“撤退”,为备考让路。
19-23岁:美国孩子一部分进入大学,一部分在社会工作,但都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健身锻炼,开始享受人生美好的年华;而孩子终于摆脱了长年的考试压力,宅在宿舍、家里,放浪形骸,“自由自在”。
对于体育课,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就是:
上课之前,数学老师进来说一句话:“体育老师有事,这节课改上数学。”
世上有两种孩子:一种喜欢运动,一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运动。
但在孩子没来得及发展处自己喜欢玩的运动之前,学校、家庭教育已经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潜能。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该反思哪里出了问题?
04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还是孩子自己,脑海中都有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运动与学习冲突。
要学习,以一为目的;要运动,可以,但同样以为目的。
如此一来,运动就不再是运动,它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我们的思想,从来都是非此即彼,调和,而不是兼容并济,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要不就是培养考试机器,要不就是培养比赛机器:
许多运动员即使拿了银牌,退役之后由于没有适应社会的技能,一样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奥运会后,有人总结了一份国外选手的简历:
赛艇女子单人双桨guanjun,是一名时装设计师,毕业于德国时装学校;
射击女子飞碟多向guanjun,职业是“农业保护官”,大学学的是农业科学;
柔道女子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