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墙体表面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
1.1.1骨料级配在施工过程中,若混凝土的级配不合理,会引起表面气泡的产生。其具体原因为,原材料中细骨料比例较小,粗骨料比例较大,碎石材料中的针片状颗粒过多,并且实际用砂率小于设计用砂率,导致细颗粒无法充分填充粗骨料间的空隙,使得材料间不够密实,进而产生表面气泡空隙。振捣时,振动棒应距洞边300mm以上,并从两侧同时振捣,以防止洞口变形。
C30预拌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墙体表面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
1.1.1骨料级配在施工过程中,若混凝土的级配不合理,会引起表面气泡的产生。其具体原因为,原材料中细骨料比例较小,粗骨料比例较大,碎石材料中的针片状颗粒过多,并且实际用砂率小于设计用砂率,导致细颗粒无法充分填充粗骨料间的空隙,使得材料间不够密实,进而产生表面气泡空隙。振捣时,振动棒应距洞边300mm以上,并从两侧同时振捣,以防止洞口变形。
1.1.2水泥用量及水灰比大小在实验室中试配混凝土时,水泥用量往往是根据强度要求确定的。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基础上,如果增加水泥的用量、减少水的用量,混凝土表面气泡会明显减少。如果不减少水的用量,会导致混凝土粘稠度的增加,影响气泡排出;如果水的用量过多,会导致自由水过多,进而易产生气泡。贯通裂缝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混凝土逐渐降温,这个降温差引起的变形加上混凝土失水引起的体积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其他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时引起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所可能产生的贯通整个截面的裂缝。
1.1.3掺合料适量的掺合料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改善其和易性,形成胶合料,填充骨料之间的空隙,进而有效减少表面气泡的产生。然而,如果掺合料的掺入量过多,会增加混凝土的粘稠度,不利于气泡排出,因此,混凝土中掺入的掺合料过多是引起表面气泡出现的另一原因。处理时将裂缝附近的混凝土表面凿毛或沿裂缝凿成深15—20mm宽100—200mm凹槽,扫净并洒水湿润。
1.1.4外加剂外加剂的类型及掺入量都会对气泡的大小及数量产生影响。相关实验发现,型号为ZB—1A的减水剂掺入量为0.7%时,混凝土表面产生的气泡数量是无减水剂混凝土的4倍左右,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减水剂掺入量的增加而加大。
混凝土作业准备
混凝土作业准备
(1)各种管线埋设完毕,钢筋隐检,模板预检已完成;
(2)施工人员的通道搭设、泵管的架子支撑搭设完毕;
(3)振捣设备调试正常及备有一定数量的振动棒;
(4)放料处于浇筑点的要备有对讲机,并要求有备用通讯设备;
(5)劳动力安排妥当,要有换班人员;
(6)与部门协商好或办理好夜间施工许可证,确保混凝土的顺利浇筑;
(7)检查支模架搭设安全性;
(8)梁、板内的垃圾是否清理干净,如扎丝、废钢筋头、木枋、塑料瓶等;
(9)浇筑混凝土前,用清水冲洗板面。
混凝土
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动浇筑,砼浇筑必须振捣密实,振捣棒要快插慢拔,上下略为抽动,以使上下振捣均匀。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控制在30~40cm,每一振动点的振捣时间控制在15-30秒之间,表现为混凝土开始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并且在20~30min后对其进行二次复振。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10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在整个振捣作业中,不要振模振筋,不得碰撞各种预埋件。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振捣的边缘。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