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包转发率
交换机的包转发率标志了交换机转发数据包能力的大小。单位一般为pps(包每秒)。包转发速率是指交换机每秒可以转发多少百万个数据包(Mpps),即交换机能同时转发的数据包的数量。
计算方法: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
还是以DS-3E2326-H举例说明,其理论包转发率
视频监控 交换机选型
什么是包转发率
交换机的包转发率标志了交换机转发数据包能力的大小。单位一般为pps(包每秒)。包转发速率是指交换机每秒可以转发多少百万个数据包(Mpps),即交换机能同时转发的数据包的数量。
计算方法: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
还是以DS-3E2326-H举例说明,其理论包转发率应该为24*0.1488Mpps+2*1.488=6.5472Mpps
三层交换机对于弱电的意义
交换机里面没有核心交换机这个类别,这是从使用的角度描述交换机,核心交换机完整的叫法应该是:当作核心使用的交换机,也就是说这个交换机称为核心交换机是人为定义的,跟交换机功能没有关系。比如,你在小公司是核心成员,到了大公司就变成了普通成员。同一台交换机,在小项目里是核心交换机,在大项目里就可能变成了汇聚交换机,道理是一样的。
三层交换机是指这个交换机具备工作在网络协议第三层的能力。普通的交换机工作在网络协议第二层,普通交换机只能实现限制设备在同一VLAN内传输数据,网络第三层的能力是路由功能,路由功能可以实现跨网段传输,三层交换机同时具备以上功能,相比普通交换机,可以让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实现互相通信。

第二层交换机
第二层交换机是对应于OSI/RM的第二协议层来定义的,因为它只能工作在OSI/RM开放体系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第二层交换机依赖于链路层中的信息(如MAC地址)完成不同端口数据间的线速交换,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数据流控制。
这是原始的交换技术产品,目前桌面型交换机一般是属于这类型,因为桌面型的交换机一般来说所承担的工作复杂性不是很强,又处于网络的基层,所以也就只需要提供基本的数据链接功能即可。
目前第二层交换机应用为普遍(主要是价格便宜,功能符合中、小企业实际应用需求),一般应用于小型企业或中型以上企业网络的桌面层次。
三层交换机的主要参数
对于千兆交换机而言,若欲实现网络的无阻塞传输,要求:
吞吐量(Mpps)=万兆端口数量×14.88Mpps+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
如果交换机标称的吞吐量大于或等于计算值,那么,在三层交换时应当可以达到线速。其中,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 Mpps,1个百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0.1488 Mpps。
事实上,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以千兆以太网端口为例,其计算方法如下:1000 000 000 bps/ 8bit /(64+8+12)byte = 1 488 095pps
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由此可见,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而以太网的线速端口包转发率,则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即0.1488Mpps。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百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0.1488Mpps;
例如,对于一台拥有24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而言,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24×1.488Mpps = 35.71Mp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实现无阻塞的包交换。同样,如果一台交换机能够提供176个千兆端口,那么,其吞吐量至少应当为261.8Mpps(176 x 1.488Mpps = 261.8),才是真正的无阻塞结构设计。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