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艾灸时间太晚(上火,打乱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
意思是,人体阳气随时间变化,早上阳气、中午阳气盛、晚上阳气潜藏,毛孔闭合。
我们在艾灸时,就要遵循阳气消长的规律,比如上午中午艾灸,意义大于下午艾灸,白天艾灸,又大于晚上艾
手工艾灸柱加盟
3.艾灸时间太晚(上火,打乱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
意思是,人体阳气随时间变化,早上阳气、中午阳气盛、晚上阳气潜藏,毛孔闭合。
我们在艾灸时,就要遵循阳气消长的规律,比如上午中午艾灸,意义大于下午艾灸,白天艾灸,又大于晚上艾灸。
因此艾灸时间不能太晚,太晚的话,一个是容易造成阳盛阴衰,导致上火,阴虚,一个打乱阴阳的平衡,反而无法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所以不要超过晚上九点艾灸,因为过了九点,就是阳气潜藏的时候。
当然了,如果是急症的话,那就不分早晚,随时都可以艾灸。

4.缺乏系统艾灸(起效缓慢)
所谓系统艾灸,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坚持按照配穴,保证灸量,保障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集中施灸。
这样做的好处是效果明显,可以用的时间,发挥艾灸能量。
所以无论哪个时间段艾灸,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辩证配穴,制定疗程计划,系统的进行艾灸,忌三天两天晒网。
总而言之,也就是说艾灸虽好,但是如果你想用艾灸调理身体,也需要大家认真地对待,希望大家都能灸出一个好身体!
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作用,以达到防病、的目的的一种方法。施灸原料很多,目前临床多以艾为主,气味芳香,具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灸法,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寒,既可扶阳,又可养阴。所以临床上不但用灸法各种虚寒性疾病,有时也可用于各种实证、热证的。《医学入门》说:“虚实寒热均能灸之”,《红炉点雪》也指出:“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可见其作用之大,应用之广。
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早已证明,灸法操作简便,显著,深受患者喜爱。艾灸病症广泛,举凡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大部分都能应用艾灸来。艾灸这些病症,有些可以作为或单独应用,有些可以作为主要的辅助方法。

灸法有文字记载,早见于《左传》。《庄子盗跖篇》中记载孔子的一句话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以及《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都从侧面反映了艾灸疗法在当时的盛行。早的灸法专著出自汉代的曹操之子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晋代医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书中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可见灸法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倡针和灸并用;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唐太署中有灸师和针师的区别。宋代是灸法的顶峰,形成了多部艾灸专著,至宋代灸法专著更不断出现,如《黄帝明堂灸经》三卷、闻人耆年之《备急灸法》一卷,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以及庄绰《灸膏肓俞穴法》一卷等。这些专著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记载和总结了古代医家灸法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保健养生意识逐步增强,使艾灸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新的艾灸工具、艾灸设备和艾制品不断的问世,艾灸的操作更加简单便捷,使艾灸疗法可以更好地进入千家万户;加上报纸、以及互联网在艾灸养生保健方面的宣传与推广, 使艾灸重新回归到人民的视野,各地艾灸馆星罗棋布,很多民众自己在家进行艾灸保健,艾灸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艾灸的春天已经到了!艾灸,这一古老的中法,必将迎来新的,也将在其中为人民的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历史贡献。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