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企事业单位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判断可能引发突《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企事业单位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判断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时,应立即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相关信息。对初步认定为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事件发设区的市生态环境部门或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和省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同时上报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应急预案
《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企事业单位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判断可能引发突
《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企事业单位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判断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时,应立即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相关信息。对初步认定为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事件发设区的市生态环境部门或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和省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同时上报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核实并在1小时内报告省和生态环境部。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根据预警级别的划分,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级。初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分别启动Ⅰ级、Ⅱ级响应,由省组织实施;初判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Ⅲ级响应,由事发地设区的市组织实施;初判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Ⅳ级响应,由事发地县级组织实施。

应急资源的管理建立环境应急通信
应急资源的管理
建立环境应急通信网络及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治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省应急物资储备库和信息库,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各地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突发环境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与储备的有机结合。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讯器材等物资,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对有关技术资料、历史资料等的收集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预警分级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
预警分级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突发环境事件预警级别由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分别对应预计可能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1)Ⅰ级响应
初判发生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时,省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分析研判,对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并报请省决定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由省发布紧急动员令,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省指挥部立即派出工作组赶赴事发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迅速将有关情况报告及有关部门。涉及跨省行政区域、超出省处置能力或者需要由负责处置的,报请启动应急响应。
(2)Ⅱ级响应
初判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时,省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分析研判,对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指挥部总指挥决定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省指挥部立即派出工作组赶赴事发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迅速将有关情况报告及其有关部门。
(3)Ⅲ级响应
初判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时,事发地地级以上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分析研判,对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应急指挥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决定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4)Ⅳ级响应
初判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时,县(市、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分析研判,对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应急指挥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决定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在易造成重大影响的地区或重要时段时,可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事件损失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调整响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