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金属屏蔽层电阻和导体电阻可以监视其受腐蚀变化情况,测量电阻比可以消除温度对直流电阻测量的影响。
5.2试验周期
交接试验
5.3试验方法
用双臂电桥测量在相同温度下的金属屏蔽层和导体的直流电阻
5.4试验判断
与投运前的测量数据相比较不应有较大的变化。当前者与后者之比与投运前相比增加时,表明屏蔽层的直流电阻增大,铜屏蔽层有可能被腐蚀;当该
肇庆110kv超高压电缆型号
测量金属屏蔽层电阻和导体电阻可以监视其受腐蚀变化情况,测量电阻比可以消除温度对直流电阻测量的影响。
5.2试验周期
交接试验

5.3试验方法
用双臂电桥测量在相同温度下的金属屏蔽层和导体的直流电阻
5.4试验判断
与投运前的测量数据相比较不应有较大的变化。当前者与后者之比与投运前相比增加时,表明屏蔽层的直流电阻增大,铜屏蔽层有可能被腐蚀;当该比值与投运前相比减少时,表明附件中的导体连接点的接触电阻有增大的可能。
6. 交叉互联系统试验
6.1交叉互联系统示意图
6.2交叉互联效果及构成
相比不交叉互联,金属护层流过的电流大大降低。
非接地端金属护层上蕞高鳡应电压为蕞长长度那一段电缆金属护层上鳡应的电压。
交叉互联必须断开金属护层,断口间与对地均需绝缘良好,一般采用互联箱进行电缆金属护层的交叉互联。
接地端金属护层通过同轴电缆引入直接接地箱接地;非接地端金属护层通过同轴电缆引入交叉互联接地箱,箱内装有护层过电压保护器限制可能出现的过电压。
保护接地箱
直接接地箱
交叉互联箱
6.3交叉互联性能检验
电缆外护套、绝缘接头外护套与绝缘夹板的直流耐压试验
试验时必须将护层过电压保护器断开,在互联箱中将另一侧的三段电缆金属套都接地,使绝缘接头的绝缘环也能结合在一起进行试验。
非线性电阻型护层过电压保护器试验
以下两项均为交接试验项目,预防性试验选做其中一个。
伏安特性或参考电压,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2.4电缆沟(隧道)混凝土浇筑及养护
工艺标准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C25。
(2) 根据施工缝的设置要求,进行两次浇筑,浇筑时应振捣密实。
(3) 混凝土浇筑后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保证本体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
(4) 若处于严寒或寒冷地区,混凝土应满足相关抗冻要求。
(5) 电缆隧道混凝土结构的抗渗等级应不小于S6。
(6) 电缆沟侧墙在盖板的搁置位置宜采取适当的保护支口措施,保证盖板搁置位置下的混凝土在盖板安装及正常使用中不开裂、不破损。电缆沟止口的允许标高偏差≤5mm。
设计要点
(1)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2)主体结构的安全等级
(3)主体结构的防水等级及防水措施
(4)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等级
(5)混凝土材料应根据使用年限来确定应满足的耐久性基本要求。
施工要点
(1)浇筑前,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坍落度应满足相关技术标准。
(2)混凝土浇筑时,应振捣密实,检查模板有无移位、漏浆。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大于2m,如超过2m应增设软管或串筒等措施。
(3)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在分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上层混凝土的浇筑。墙体混凝土浇筑时应分层连续对称进行,两侧墙必须均匀下灰。
(4)按图纸和规范要求合理设置施工缝。水平施工缝上、下本体采用两次浇筑。
(5)在采用插入式振捣时,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应注意振捣器的有效振捣深度。振捣墙身混凝土应用φ35mm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底板混凝土应用平板式振动器。
(6)捣固时间应控制在25~40s,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
(7)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加强养护,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拆除模板。
(8)做好成品的保护工作,防止污染和磕碰。

3.4电缆隧道通风设施
(1) 隧道内环境应满足电缆运行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电缆运行适宜环境温度在40℃以下。
(2)风机及其附件应能在280℃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不少于30min。
根据隧道环境情况和隧道内电缆发热情况说明隧道通风方式。
(1)风机设置温度自动控制,温度超过40℃时启动风机,35℃时关闭风机,每天排风时间不少于30min。另外在隧道入口处设置风机手动控制箱。
(2)风机与火灾报警控制器设置联动,发生火灾时,风机联动关闭;火灾扑灭后,手动启动风机进行排烟。
监理要点
(1)隧道施工时的通风,应设专人管理。保证每人每分钟得到l.5~3m的新鲜空气。
(2)无论通风机运转与否,严禁人员在风管的进出口附近停留,通风机停止运转时,任何人不得靠近通风软管行走和在软管旁停留,不得将任何物品堆放在通风管或管口上。
(3)在进入隧道前,必须对隧道内进行检查。检查施工单位有毒、有害气体检查记录,掌握测量数据。必须要有有限空间作业专职监护人。
(4)通讯必须保持畅通。
通风设施图
3.5电缆隧道照明
(1) 隧道照明电压宜采用直流24V,如采用交流220V电压时,应有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
n在做电缆头时,剥去了屏蔽层,改变了电缆原有的电场分布,将长生对绝缘极为不利的切向电场(沿导线轴向的电力线)。在剥去屏蔽层芯线的电力线向屏蔽层断口处集中。那么在屏蔽层断口处就是电缆容易击穿的部位。
n
n电缆容易击穿的屏蔽层断口处,我们采取分散这集中的电力线(电应力),用介电常数为20~30,体积电阻率为108 ~1012 Ω·CM材料制作的电应力控制管(简称应力管),套在屏蔽层断口处,以分散断口处的电场应力(电力线),保证电缆能可靠运行。电缆敷设时,电缆所受的牵引力、侧压力和弯曲半径应根据不同电缆的要求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电应力控制是中高压电缆附件设计中的极为重要的部分。应力控制是
对电缆附件内部的电场分布和电场强度实行控。对于电缆终端而言,电
场畸变为严重,影响终端运行可靠性的是电缆外屏蔽切断处,电
缆中间接头电场畸变的影响,除了电缆外屏蔽切断处,还有电缆末端绝
缘切断处。为了改善电缆绝缘屏蔽层切断处的电应力分布,一般采用以
下几种方法:
(一)参数控制法:
采用高介电常数材料缓解电场应力集中 高介电常数材料:采用应力控制
层。其原理是采用合适的电气参数的材料复合在电缆末端屏蔽切断处的绝缘表面
上,以改变绝缘表面的电位分布,从而达到改善电场的目的。另一方法是增大屏
蔽末端绝缘表面电容(Cs),从而降低这部分的容抗,也能使电位降下来,容抗
减小会使表面电容电流增加,但不会导致发热,由于电容正比于材料的介电常
数,也就是说要想增大表面电容,可以在电缆屏蔽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