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在古代常用于中指挥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一例是一件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例有两件,筒状,底中空,是春秋时期的秦器。大量铜鼓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代多相当铜鼓于汉或以后。《后汉书·马援传》有关于骆越铜鼓的记载。“夷獠”也称为“俚”,《梁书·兰钦传》在记述钦征讨少数民族时就说“破俚帅陈文彻兄弟”
大型铜鼓价格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中指挥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一例是一件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例有两件,筒状,底中空,是春秋时期的秦器。大量铜鼓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代多相当铜鼓于汉或以后。《后汉书·马援传》有关于骆越铜鼓的记载。“夷獠”也称为“俚”,《梁书·兰钦传》在记述钦征讨少数民族时就说“破俚帅陈文彻兄弟”。铜鼓都为青铜铸,大小不一,大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月光形,边缘为蟾蜍等。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
铜鼓,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田东县祥周镇和林逢镇战国时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鼓就是物证。《后汉书》记载,


公元一世纪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获得“骆越铜鼓”,距今也将近2000年。铜鼓是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自汉至唐,铜鼓由乐器转化为民族首领的重器和神器,铜鼓文化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宋代以后,王朝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元明清实行土司制度,铜鼓的重器功能逐渐下降和衰微,但其神器和乐器功能仍在提升,时至今日,东兰、巴马、凤山、南丹、大化、都安、田林、隆林、西林、那坡等县的壮、瑶、苗、彝等民族,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还在使用。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战国时期的铜鼓在广西境内主要分布在右江流域,汉代铜鼓则沿南盘江、右江东下,到达郁江、浔江流域,分布于西林、隆林、百色、贵港、桂平、藤县。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是广西铜鼓大发展时期,铜鼓遍布广西各地,形成郁江——浔江两岸、云开大山区、六万大山区几个分布中心,巨型铜鼓竞相鼓铸。目前市面常见的广西铜鼓多用纯铜/青铜和现代工艺精密铸造而成,更具欣赏、收藏、馈赠、纪念之价值。宋以后铜鼓文化向西转移,回流到河池、百色,积淀于红水河流域。
从现存壮乡铜鼓的数量上来看,广西所藏铜鼓约占总数三分之一还强,居首位。1980年古代铜鼓研究会在作了一次普查,当时收世故藏于国内各级博物馆、管理机关和有关大学、研究所的铜鼓,总数为一千三百八十多面,广西各级博物馆、管理所所藏是507面,各地又有铜鼓陆续出土,年平均十面左右,散在民间还不计其数。壮乡铜鼓,是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入藏的铜鼓目前已增至三百四十三面,不仅是国内收藏铜鼓多的博物馆,而且也是全世界收藏铜鼓多的博物馆。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