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果树种质资源圃保存收集国内外选育品种、地方品种1000余份,长期进行砂梨新品种选育、引进、鉴定评价及推广工作。欢迎来电咨询!
梨黑星病主要采取消灭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和适时用药防治等综合措施。
⑴消灭菌源:秋末、冬初清扫落叶和落果,早春梨树发牙前结合修剪清除病梢、病叶和病果,并加以烧毁。也可于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梢或病花丛,可以减轻
梨树苗基地
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果树种质资源圃保存收集国内外选育品种、地方品种1000余份,长期进行砂梨新品种选育、引进、鉴定评价及推广工作。欢迎来电咨询!
梨黑星病主要采取消灭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和适时用药防治等综合措施。
⑴消灭菌源:秋末、冬初清扫落叶和落果,早春梨树发牙前结合修剪清除病梢、病叶和病果,并加以烧毁。也可于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梢或病花丛,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⑵加强栽培管理: 梨树生长衰弱,易被病菌侵染,因此,增施有机质肥料,可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⑶适时用药防治: 南方梨区由于黑星病发生较早,应在梨树接近开花前和花落三分之二时各喷一次药,以保护花序、嫩梢和新叶。3、苗木准备定植天,取出苗木,剪去劈裂根,剪平毛茬伤口后用清水浸泡8-12小时,使苗木充分吸水。以后可根据降雨情况,间隔15--20天用药1次,前后约用药4次。北方梨区,一般第l一次喷药在5月中旬(自梨萼片脱落后,病梢初现期),第二次在6月中旬,第三次在6月末至7月初,第四次在8月上旬。药剂可选用:1:2:200波尔多液;40%拌种双可湿性1: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1:800倍液;70%托布津和50%退菌特可湿性1:600--800倍液。
种植梨苗对环境的要求如下:
光照
梨是喜光树种,年需口照1600—1700小时,光照充足可提高产量及,若光照不足,枝梢顶端生长优势更明显.表现校梢徒长,树冠往上疯长,严重影响树冠结构。通常情况下,在距离地面约80cm左右处定干,注意剪口下保留5-6个饱满芽。若过度密植、枝条过密,会造成树冠巾下部利内脏枝因光照不足而早衰或枯死、影响花芽分化和果实发台,容易造成树冠顶部平面结果现象。
湖北省果树茶叶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1978年6月23日,经中l共湖北省l委批准,使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全称至今(其间2001年至2004年曾更名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蚕桑研究所),是湖北省人民政l府直属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科研所。3盛果后期树的修剪修剪以回缩复壮为主,结合长放养枝,增加枝叶量,形成花芽,恢复产量。主要开展果茶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果茶新品种选育及安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特色时令果筛选,有机茶(果)栽培、加工工艺及区域生态规划等研究工作。
黄金梨高产栽培技术
植栽培,矮化整l形 黄金梨的树姿开张,极易成花,早实性强,适宜密植栽培。冬季修剪时在主枝的2/3长度处回缩,在主枝两侧培养副主枝及结果枝,不留中心干。可采取宽行密株方式进行建园,株行距1米×3米,每亩栽植222株,南北行向。要想尽快占据有效空间,达到早果丰产的目的,宜采用Y字形矮化整l形。整l形的具体做法:定干高50厘米左右,选留两个主枝,与行向垂直分别拉向两侧,并向两侧延伸。在主枝侧芽处刻芽促发中短枝、中枝培养成中短枝组,短枝培育成小枝组,每主枝着生中小枝组12-14个,中小枝组交错排列。对中短枝先放后缩,配合刻伤进行培育枝组。两主枝上的直立枝,在夏季及早蔬除。
湖北省果树茶叶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是湖北省人民政l府直属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科研所。抗褐斑病能力与酥梨、雪花梨等相同,强于鸭梨、金花梨,次于香梨。主要开展果茶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果茶新品种选育及安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特色时令果筛选,有机茶(果)栽培、加工工艺及区域生态规划等研究工作。
综合防治l病虫害
1、合理施肥,增强树体抗性果树进入结果期后有机肥按“斤果斤肥”施肥原则,每年秋季深施农家肥;花前花后以速l效氮肥为主,株施尿素0.1-0.3公斤(依树龄而定);6月上中旬施壮果肥,以钾肥为主,配以氮、磷和饼肥,株施硫酸钾0.5-1公斤、尿素0.1-0.3公斤,饼肥0.5-1公斤;采果后株施复合肥0.5-1公斤,促使树势复壮和花芽分化。高温干旱及时树盘覆盖稻草、玉米杆、麦秸,行间可种植花生、黄豆、绿豆等豆科经济作物或三叶草、紫花苜蓿、紫云英等绿肥作物。
2、防治初春萌芽前适时喷5度的石硫合剂;采果前在果实生长期喷药,应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l药,如生物农l药类的杀虫杀螨剂等;采果后喷药,防治l病虫害。
3、冬季清园落叶后及时疏除病虫枝、干枯枝,远离果园进行烧毁或深埋,并及时喷3度的石硫合剂,消灭将要潜伏越怎么着的成虫和病菌。
湖北省果树茶叶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是湖北省人民政l府直属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科研所。主要开展果茶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果茶新品种选育及安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特色时令果筛选,有机茶(果)栽培、加工工艺及区域生态规划等研究工作。但在土层深厚、肥沃、持水力强、排灌方便、光照充沛的地方栽培效果更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