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抗"疫"终获胜利●洁净与消毒的概念误区关于几个概念:洁净:是指使用某些特殊材料,通过物理的方法对空气进行除尘、菌达到使空气洁净的目的;不但要防止有生命的微粒对内或对外的污染,还要控制无生命微粒的对内污染。广泛应用于医院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ICU、新生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病房、烧病房、层流病房等特殊区域。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或传播媒介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体以及
净化手术室公司
●全民抗"疫"终获胜利●洁净与消毒的概念误区关于几个概念:洁净:是指使用某些特殊材料,通过物理的方法对空气进行除尘、菌达到使空气洁净的目的;不但要防止有生命的微粒对内或对外的污染,还要控制无生命微粒的对内污染。
广泛应用于医院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ICU、新生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病房、烧病房、层流病房等特殊区域。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或传播媒介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体以及其他有害微生物,或使消毒对象达到无害化的一种处理方法。灭菌:是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如干热灭菌、辐射灭菌、环烷灭菌(其他办法不能用时)等。
目前,国内医院建设对于Ⅱ类环境没有出台如Ⅰ类环境手术室建设方面,GB50333—201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这样比较面的建设规范标准,因此在Ⅱ类环境建设方面存在各种不同的做法,特别是新建的一些大型医院,往往是借鉴相关医院的一些做法。但必须遵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相关规定。
规定中有如下内容:4.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4.1.1菌落总数应符合表1要求。Ⅰ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区、烧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治(注射、换药等室;感性疾病科门和病区。以下规定是医院建设中必须达到的低标准:空气净化的作用:给室内提供洁净无菌的空气。消毒的作用:消除环境中有害微生物。
引发感有三个要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导致感的局部环境以及机体抗感的免系统。结论:医院空气净化工程系统的房间内并不能替代室内的消毒和科学管理工作。
医院空气净化工程系统的房间内并不能替代室内的消毒和科学管理工作。
加强洁净手术室的控制管理的意识目前有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在洁净手术部做手术很安全,没有必要刻求无菌技术,可以省去各种表面消毒工作,不必像过去那么麻烦。采用洁净技术虽然有效地控制了致病菌通过空气途径引发的染,但它本身并无消毒灭菌功能,也不能控制通过其他途径带入手术室的污染源。例如医务人员及人的消毒不,医器械、设备的消毒不,以及各种可能导致层流转捩(从层流到湍流)的因素引发手术区存在湍流等,都可能产生新的接触式污染源。物表微生物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凡是能接触传播的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也就是说物表微生物可以和空气微生物相互交换。这个理论对于洁净手术部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洁净手术室空态或静态洁净度再好,如果控制不好人体、器械以及环境物表的微生物,动态洁净度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控制手术感依然是句空话。洁净手术部并不是防控感的“万保险箱”,高滤器也不是保持空气洁净度的唯条件,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与应用效果密切相关。
净化
一、洁净区
1、洁净室内表面平整、光滑、无脱落物,墙角应弧形,有防尘、虫、污设施。
2、人和物进入洁净室应有双层窗。门向洁净度高一侧开。应该设置安全门。
3、、物流分开并固定路线。
4、水、电线路暗敷。管道及风口与顶棚连接处密封,电气管路、墙上电器与墙体连接处密封,吸顶灯与顶棚连接处密封。
5、操作台台面不应用木头、油漆面,应易清洁。
6、压缩空气应该净化。洁净度需要验证。
二、人员净化
1、换鞋-脱外衣-洗手-换洁净工作服-手消毒-风淋或气闸
2、外出鞋不能进,洁净室内不准穿拖鞋
3、洗手和消头不采用手动
4、工作人员过5人,气闸开旁通门
三、物料净化
1、设置物料清洁室。
2、用气闸室或双层窗。
3、物资外包装及包装材料不进洁净室,直接接触产品初包装应两层密封包装。
四、工艺布局
1、设中间产品存放区,有分区标识。
2、、物流分开。
3、不同洁净度房间设气闸室间或双层窗。
4、不同洁净度房间传递物资如用传送带的话不能穿墙。
5、需要清洗的器具,其清洗室洁净度与产品一致。
6、洁具放置在洁具间,不应放在洁净室内。
五、设备与工装
1、设备与工装应防尘,设备和工装及管道应光滑、易清洗。
2、与物料接触表面应无毒、耐腐、无毒、易清洗、无反应。
3、润滑剂、清洗剂、脱模剂、冷却剂不得污染产品。
4、应该设置独立模具间或区域。
5、工位器具密封性应好,容易清洗,洁净区和一般生产区的工位器具应有区分标识。
6、工艺用水应符合要求。
7、仪器仪表检定、状态标识。
8、设备与工装的维护、保养和验证。
9、管理规定、设备档案、设备记录。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