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反应,是指个体面对应激情境或事件时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变化。当应激反应的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和/或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构成应激障碍。常见:认知缺乏,认知错误;紧张恐惧,抑郁;消极行为应对;咨询师可以邀请求助者进行自我评估,让他来帮助量化自己的痛苦水平,例如:“这种痛苦已经大到我无法承受了”——为10分,“没有什么痛苦”——为1分,那么请他在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面对应激情境或事件时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变化。当应激反应的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和/或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构成应激障碍。常见:认知缺乏,认知错误;紧张恐惧,抑郁;消极行为应对;咨询师可以邀请求助者进行自我评估,让他来帮助量化自己的痛苦水平,例如:“这种痛苦已经大到我无法承受了”——为10分,“没有什么痛苦”——为1分,那么请他在1-10分之间给自己的痛苦打分。等。目标人群,社会公众,确诊病1人,疑似病1人,病1人家属、密切接触者,医护人员,等。
外部资源:与家人之间的链接,通讯方式,情感表达,感情支持;的社会支持与救援。典型话语:“隔离区,隔开的是病毒,隔不断的是亲情!干预性的会谈,一般需要三次及以上的会谈次数,具体时间与间隔天数,要跟病1人一起商定。”积极取向、未来发展取向,积极赋义,播种希望,展望未来,活在当下,具体行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隔离观察期间:难得的一段休整,终于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了;运筹帷幄,养精蓄锐;活在当下;发现和创作生活的意义;娱乐,学习,情感交流,等。
核对风险
首先,要确定求助者是否存在比较高的心理危机风险,如:自杀、自伤、伤害他人或者破坏环境等。当核对自杀等风险的为肯定时,咨询师需要进一步评估风险的水平以及风险的程度。对于求助者直接的(我打算自杀)或间接的表达(我觉得活不下去了,或者我希望永远醒不过来就好了),当咨询师感受到求助者情绪极度痛苦,或存在思维、行为、生理方面的反应,此刻需要考虑来访者有抑郁体验,咨询师要开始核对求助者是否存在自杀风险。咨询师只能听见求助者的声音和言语内容,只能感受到表述过程中的语音、语速、语气、语调、表现形式等部分副语言特点,难以对求助者的状态进行全方面和准确的评估。
求助者自杀没有成功的原因
咨询师要具备积极意识和资源意识,除了评估自杀风险外,还要去核对没有自杀成功的原因以及对于自杀想法的内在反应和态度,要对“生”和资源性内容进行探索,探索什么让他活下来的。如:“什么让你没有把这些想法变成行动”“什么让你在那一刻停下来”——如:“在那一下,我突然想到我的爸爸妈妈,我突然想到这样离开好像很不负责任,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这些信息里就有后续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即使受时间局限,无法了解求助者的个性特征等背景信息,但仍然需要对其身心状况做一个比较全方面和准确的评估。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