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入的过程中,敦煌是重要的一站,在4-14世纪,古代的官员、僧众和艺术家们利用敦煌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此相继营造了莫高窟、西千佛洞、五个庙石窟、榆林窟、东千佛洞等一系列石窟,现在统称为敦煌石窟。其中的莫高窟和榆林窟是的两处石窟,均于1961年被列为重点保护单位。莫高窟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项标准,于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二、
户外大型艺术壁画电话
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入的过程中,敦煌是重要的一站,在4-14世纪,古代的官员、僧众和艺术家们利用敦煌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此相继营造了莫高窟、西千佛洞、五个庙石窟、榆林窟、东千佛洞等一系列石窟,现在统称为敦煌石窟。其中的莫高窟和榆林窟是的两处石窟,均于1961年被列为重点保护单位。莫高窟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项标准,于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二、现代壁画艺术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一定影响 与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一样,现代壁画艺术也能通过它的特殊的审美意蕴对人的精神产生有益的作用。现代壁画的题材虽有具体生活画面的再现,但更多的是带有明显的抽象意味的幻想性形象,如翱翔于空中的飞天,手擎智慧之星的科技女神,或者是追赶太阳的巨人力士等,它们在激发人的想象力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作品形象的“虚幻性”,给观赏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使他们能够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和幻想,在各自的心目中构造美好有意义的意象世界。
此外,壁画艺术更重要的审美功能表现在对空间的美化作用上。这种美化作用不是简单地用画面来点缀建筑物,使得围合空间的遮蔽物变得花花绿绿、热热闹闹。壁画对于空间的美化,主要通过对空间的构成形态在视觉上的改善和意蕴的注入加以实现。所谓从视觉上改善空间的构成形态,是指壁画通过特定的面积、高度、色彩等外在形式对人的视觉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去达到改善空间心理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比较紧凑的外部空间中布置色彩鲜艳、明度较高的壁画,就会由于空间的视觉条件的相对改善,给人以扩大空间结构的心理感觉;又如,将较大的墙面划分成几个段落,分别布置面积较小的壁画,或用壁柱等形式将画面分成中心和两翼部分,在中间作画。这样就能在视觉上形成两边向中心收缩的感觉,从而产生空间缩小的效果。壁画还能起到整理空间的作用,对于空间结构过于复杂,四周的城市实体过于繁杂的空间环境,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由壁画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到画面中去,使零乱的空间转化为统一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壁画就具有了协调组织空间的功能。
2.性。体现在材料的耐久和壁画题材的永恒两个方面。材料择用的原则是耐晒、防潮、耐腐蚀、抗磨损、易清洗、防褪色。题材的选择具有永恒性,以避免时政与现实世态的时限性不时发生变化而慎选。其性特点还表现在超前性的不可或缺性,或具有更多的预案设计性。
3.适应性。既努力使其艺术形式和内容与此时此地的公众审美通感和文化共识相适应,易被接受而达到壁画的功能性作用,又力图将富有地域审美特色和具有普遍审美的形式元素或文化符号,建构至现代壁画艺术语系的形式中,使两者融合而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结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包容性。表现在壁画可容纳诸多选题要求下的形象和情节内容,亦可将上下几千年的重大事件重叠在同一作品中,打破常规,出现多个视觉中心和趣味中心。制作上可使用多种技艺和多种材料,只要选题需要,与环境协调,软硬材料均可。从文化形态上可使传统与现代共存、理想与现实并置。
5.扩展性。表现在壁画与环境的整体性中,画面造景与周围环境呼应,产生无际的画面延伸感。它能空间氛围,具有使公共空间环境精神化的功能。对理想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生秉性,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追求空间环境的艺术氛围和科学文化的传播意识成为现代建筑空间艺术的新理念。在利用艺术手段对建筑空间进行再创造与升华的过程中,不论是建筑的内部或外部空间,壁画以其形式的再创造改变并扩展了空间。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