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后一个时期,有广东澄海人李镜侬所撰《说抉》一书中说"洋人削木如烛骨大,长寸许,捣硝碘为末涂其上, 磨之爆然作响,而火自发,名自来火(先是磨之墙上,衣上俱能发火;近恐有火,仅以所装匣上磨之而已)。"
外国火柴输入我国的早记录,见于是1865年的天津海关报告,其后三年,才陆续见于其他地区的海关报告。 从1867年开始有了进口火柴总数的报告。有些报告,还要呈予关心和兴办洋
喜庆火柴供应商
稍后一个时期,有广东澄海人李镜侬所撰《说抉》一书中说"洋人削木如烛骨大,长寸许,捣硝碘为末涂其上, 磨之爆然作响,而火自发,名自来火(先是磨之墙上,衣上俱能发火;近恐有火,仅以所装匣上磨之而已)。"
外国火柴输入我国的早记录,见于是1865年的天津海关报告,其后三年,才陆续见于其他地区的海关报告。 从1867年开始有了进口火柴总数的报告。有些报告,还要呈予关心和兴办洋务运动的李鸿章过目。
与之同期的1877年的上海自来火 .1879年的广东佛山七巧明火柴厂及1889年四川重庆的森昌火柴厂等少数民族火柴工业与外国洋火相抗衡。由于厂房有限便采用了外包的办法,将制造轴木(火柴梗)和糊火柴盒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活放在厂外加工。1880年,英商美查兄弟在上海设立了燧昌自来火局,成为外国火柴商在华早开办的火柴厂.后又有英商日商瑞商纷纷在沿海城市设厂生产推销火柴,日商办厂数量,其始于清末 、盛于民初,计有上海1家、 济南1家 、济南1家、 青岛5家 、天津2家 、东北三省包括分厂在内近10家。为达到在华倾火柴的目的,外国火柴商在都采用商标,有的还加注"在华制造" "制造"或"上海制造"等字样。
初期进口的主要是欧洲火柴,后有日本仿造运入,至1891年从原来每年二三千箱增至十万箱。目前性的组织有“火花收藏家协会”和商标收藏,每年都有性的收藏展览、交流活动,还出版刊物,组织拍卖,另外QQ群、微信群也很活跃,方便收藏者交流学习。《李文忠全集》卷二十《译署函稿》载:“近来英、德、美各国运载来华,行销内地日广,日本仿造运入通商各口尤多。”足见此舶来品日增月盛,占去主要城乡市场。舶来品的出现,亦刺激了的有识之土,遂创办自己的火柴工业。1878年前后,便有了民族火柴工业的萌芽,上海、广东、四川、天津、福建、浙江、山西等省市多有办厂生产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