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消防栓系统
18.当消防车道通过建筑物的门口时,其净高度和净宽度不应小于4米;阈值之间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5米。
19.建筑物内的管道和电缆井应在地板上以2至3层的间隔密封,其中非燃烧体的耐火性不0.50小时。井壁应不小于1.00小时。燃烧的身体。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C级防火门
20.电梯井和电梯机房的墙壁应使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小时的非燃烧体。高层工业
顺义消电检公司
户外消防栓系统
18.当消防车道通过建筑物的门口时,其净高度和净宽度不应小于4米;阈值之间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5米。
19.建筑物内的管道和电缆井应在地板上以2至3层的间隔密封,其中非燃烧体的耐火性不0.50小时。井壁应不小于1.00小时。燃烧的身体。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C级防火门
20.电梯井和电梯机房的墙壁应使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小时的非燃烧体。高层工业厂房室内电梯井和电梯房的墙体应采用耐火不2.5h的非燃烧体。
21.疏散楼梯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米。其他建筑物的室外角度不超过600,净宽度不小于80cm,每一步25cm的扶手的台阶深度超过22cm。
22,消防用水可由供水管网,天然水源或消防池供水
23.室外消火栓水枪的水柱仍不小于10米; (从地面)
24.民用建筑室外消火栓的用水量应保证在30L/S,按建筑面积计算。
25.环形管网的水管和供环管网供水的水管不应少于两个。
26.环形管的应用分为几个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的消防栓数量不应超过五个。室外消防给水管的直径应小于100mm
27.室外消防栓应沿路设置。当道路宽度超过60米时,建议在道路两侧安装消防栓,并应靠近交叉口。
28.消防栓距离路边不应超过2米,房屋外墙不应小于5米。
29.室外消防栓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120米。室外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米
30.每个室外消防栓的用水量应按10~15L/s计算;水泵合流器的耗水量为10L/S -15L/S.
31.高层建筑的消防栓不10米至13米。
32.室外地面消防栓应有一个直径为150毫米或100毫米,两个直径为65毫米的螺栓。
防烟、排烟系统
74. I级和II级(高度超过50米)的建筑物和高度超过32米的建筑物应设有防烟区。
75.防烟区一般不超过500平方米,不大于消防区;不穿越火区,烟道控制系统一般设置在走廊,防烟和排气竖井,防火等级为1小时。
76.高层建筑的防烟和排烟系统。它分为机械加压供气和烟雾控制系统以及自动排烟系统(可打开外窗);自动排烟系统(可打开外窗)分为:机械排烟系统和可打开外窗的自然排烟系统
77.塔楼应设有两个疏散和防烟楼梯;应设置前室,前室应设有机械加压供气系统。在楼梯间中每2-3层设置一个加压空气供应端口,并且在前室的每个楼层上设置加压空气供应端口。
78.防烟楼梯间。结合使用的防火室设计风量18000-20000。 28000-30000M3/H。超过32层的分段计算
机械加压供气系统
79.机械加压供气系统安装在前室,楼梯间,组合前室和消防电梯室前室;当楼梯间和消防前室加压供气系统必须一起使用时,应设置差压自动调节装置;计算压缩空气供应系统的全压力以计算较小点的水头损失,剩余压力应符合以下规定:
80.防烟楼梯间是50PA。
81,前室,楼梯间,组合前室,消防电梯室前室,避难室是25PA
82.楼梯间每2-3层设置一个加压空气供应口,前室每层设有加压空气供应口。
83.机械加压供气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的风速调节:
1)采用金属风管,风速不大于20 m/s
2)混凝土结构管道风速不大于15 m/s
3)供气口的风速不大于7米/秒。排气口的风速不大于10米/秒
84.排烟系统的设置:通常设置在楼梯间,前室,消防前室和前室中。避难地板
85.超过32层的建筑楼梯间的供气量和排气量应分段计算。
86.剪力楼楼梯间的风力可以通过两个空气通道计算。出风口分别设定为87.根据净面积,避难层的供气量不小于30立方米/秒。应设置避难楼层。有消防电梯出口,广播,消防电话,消防栓和单独的防烟设施。
相关数据与知识
1.玻璃幕墙的耐火性应为耐火1小时。 2.建筑物变形缝应加防火层。这是因为当人们奔跑时,他们加速空气对流并促进燃烧,火势将更加猛烈。 3.无框玻璃幕墙和隔断玻璃幕墙应耐火1小时。应该有800MM高的实心墙4.发电机房不能存储油。使用8小时以上5,高层建筑间距13米,群体建筑6米6,消防车道宽度不小于4米,建筑距离不小于5米,高度不大于4米7,建筑物变形缝和金属结构应加防火层8.,二层建筑防火区大于150米,面积为2500平方米。每层楼应分开电缆井,管道井,排气井和防烟井
现场消防管理
1、工作现场、岗位有无火灾隐患、违1章动火作业。
2、安全警示标志、醒目。
3、岗位人员是否了解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及预防措施,并且做到会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
4、用电设备接地正确,接地电阻符合标准,测量有记录。
5、消防器材配备到位,定期检查。
6、易1燃、易1爆1危险物品的保管、贮存及防火措施。
7、电线、插座、开关、闸刀等正确安装、固定、绝缘 。
8、有漏电过载保护开关,无乱拉乱接线路、不超负荷用电。
9、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