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硅烷偶联剂国内外研究发展
硅烷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铁、铝、铜、锌、镁及合金的防护。
对金属表面硅烷处理工艺技术及处理后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进行了中性盐雾、铜加速醋酸盐雾、电偶腐蚀、大气暴露和海水浸泡试验。降低成本:使用硅烷化工艺能省去磷化加温设备、除渣槽、板框压滤机及磷化污水处理等设备,且硅烷化较磷化减少了20%~50%的配槽用量。结果表明,金属表面硅烷处理工艺
橡胶硅烷偶联剂
橡胶硅烷偶联剂国内外研究发展
硅烷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铁、铝、铜、锌、镁及合金的防护。
对金属表面硅烷处理工艺技术及处理后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进行了中性盐雾、铜加速醋酸盐雾、电偶腐蚀、大气暴露和海水浸泡试验。降低成本:使用硅烷化工艺能省去磷化加温设备、除渣槽、板框压滤机及磷化污水处理等设备,且硅烷化较磷化减少了20%~50%的配槽用量。结果表明,金属表面硅烷处理工艺技术可以取代涂装前磷化及铬化处理,且橡胶硅烷偶联剂技术具有常温处理、无污染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涂装前处理与防腐领域。
采用KH-550硅烷溶液对AZ31镁合金试片进行硅烷化处理,通过浸泡和电化学测试技术评定出8%的硅烷溶液中浸涂50s表干后在100℃陈化0.5h所形成的硅烷膜层与镁合金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较好,橡胶硅烷偶联剂并很好地抑制了镁合金的腐蚀,提高了其耐腐蚀性能。有机硅烷表面预处理:在金属表面预处理工艺中,随着环保压力的逐渐增大,含有硅烷的前处理产品代替传统磷化工艺是今后世界的发展趋势。
哈尔滨化工研究所选取了一种新型的金属表面防护硅烷化处理试剂——乙烯基硅烷,并使其在水和醇混合溶剂中水解,水解过程稳定性好,且能保证硅羟基的含量。功能性硅烷有下列不同分类方法:按活性有机基团与Si的相对取代位置可分为γ-取代和α-取代两种类型。通过耐水性测试、盐水浸泡测试、耐酸碱性测试、3%CuSO4溶液点蚀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的金属表面防护硅烷化处理试剂耐水性、耐盐水性、耐酸碱性、耐CuSO4溶液点蚀性性能良好,同时具有环保、成本低等优点,经硅烷处理的金属表面的耐蚀性能优于传统的磷化技术。
然后对热镀锌钢及铝合金表面硅烷膜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了单一硅烷对铝合金及热镀锌钢防护性能的影响;随后采用了纳米添加剂及稀土改性技术研究硅烷薄膜层对其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的影响,后提出适用性更广的混合硅烷处理法。
采用电化学阻抗测试(EIS)研究了铝合金膜层的耐蚀性及自愈性,发现在膜层具有自愈性能,扫描振荡电极技术(SVET)测试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膜层的自愈性。
研究了硅氧烷膜层对铜表面的防护性能,发现含有硫醇键的硅烷与铜表面结合良好,橡胶硅烷偶联剂并可显著抑制表面阳极反应,从而有效提高铜的防腐性能。
橡胶硅烷偶联剂的结构与性质
硅烷偶联剂是一类分子同时含有两种不同化学性质基团的特殊结构的有机硅化合物,可用以下通式表示:
Y-R-SiX3
橡胶硅烷偶联剂式中:Y-R为非水解基团,X3为可水解基团。但是,硅烷偶联剂的应用效果与选用的种类、用量、水解情况、基材特性、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场合、方法及条件等有关。Y是可以和有机化合物起反应的基团(如乙烯基、氨基、环氧基、叠氮基等),R是短链亚(也称短链烷撑基)通过它把Y与Si原子连接起来;X是可以进行水解反应,并生成Si-OH的基团,一般的硅烷偶联剂是含有三个可水解的基团。
Y与X是两类反应特性不同的活性基团。为了适应环保需要,道康宁橡胶硅烷偶联剂正在通过研发有机硅类抗摩擦降噪音的汽车涂料,以解决汽车在日常使用过程所出现的噪音和摩擦声。Y中所带的基团很容易和有机聚合物中的官能团反应,从而可以使硅烷偶联剂与有机高分子基料连接。当X活性基团水解时,使Si-X能化为Si-OH,而Si-OH与被处理的硅微粉表面的OH形成氢键,同时进行加热,产生缩合脱水反应,形成其价键结合。由此通过硅烷偶联剂可将硅微粉体料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之间产生一种良好的界面结合,使两者可紧密的结合到一起。
在硅烷偶联剂这两类互异的基团中,以Y基团为重要,橡胶硅烷偶联剂它对有机高分子制品的性能影响很大,起决定偶联剂性能的作用。只有当Y基团能和对应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起很好的反应效果,才能使其基材的性能得到提高。
一般要求Y基团要与有机高分子材料能很好的相溶,并能起到偶联的作用。所以对不同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应考虑选择适当的Y基团硅烷偶联剂。
橡胶硅烷偶联剂在金属表面的工艺
硅烷处理技术正是利用了硅烷偶联剂的特殊性能。在金属表面的成膜过程为:
(1)硅烷偶联剂经水解后,形成具有疏水和亲水结构的硅醇;
(2) 橡胶硅烷偶联剂通过分子间脱水缩合形成有序的低聚物;
(3) 低聚物与金属表面上的羟基形成氢键;
(4) 橡胶硅烷偶联剂由于分子内脱水,部分形成共价键后,紧密排列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硅烷膜。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