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外形特征
瓢虫的成虫体长1.0~16.0mm,体型呈短卵型至圆形,身体背面强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从背面看,前胸背板和鞘翅基部常紧密相连,通常宽度相近。头常嵌入前胸中,有时完全被前胸背板盖住。前胸背板和鞘翅背面光滑,或常有或稀或密的细小短毛。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角形白斑。大多数瓢虫具有以下3个特征:即下颚须端节斧形,跗节隐4
天敌管氏肿腿蜂厂商
瓢虫外形特征
瓢虫的成虫体长1.0~16.0mm,体型呈短卵型至圆形,身体背面强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从背面看,前胸背板和鞘翅基部常紧密相连,通常宽度相近。头常嵌入前胸中,有时完全被前胸背板盖住。前胸背板和鞘翅背面光滑,或常有或稀或密的细小短毛。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角形白斑。大多数瓢虫具有以下3个特征:即下颚须端节斧形,跗节隐4节式和腹板具后基线,这些特征可与其它近缘种相区分。瓢虫足及触角较短(通常不明显)、鞘翅背面无明显的刻点等特征也有助于与其它近似科相区别。但有些瓢虫的体长形,长于体宽2倍以上,如北美产的大斑长足瓢虫。

瓢虫按食性划分
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数量稀少。捕食介壳虫。
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体长约4mm的小型瓢虫。翅膀为红色,有黑色1图样。以捕食吹绵介壳虫(Icerya purchasi)维生。原产地为澳大利亚,为了驱除吹绵介壳虫而被引进到其他地方繁衍。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以捕食介壳虫维生。多依附于梅树上。学名里的“rubidus”(拉丁语中红色的意思)是由于其红色纹路看起来像Ruby。
瓢虫区系分布
我国大陆的动物区系分属两个界,南部约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与印度半岛、马来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同属东洋界,为亚洲东部热带动物分布的中心地区;北部自东北经秦岭以北的华北和内蒙、新疆至青藏高原。根据这个特点,又把我国分为三大自然区——季风区、蒙新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在上述不同地理区,瓢虫的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差异。植食性瓢虫直接依赖于植物,菌食性瓢虫取食寄生于植物的菌类,捕食性瓢虫捕食植食性昆虫,间接依赖于植物。肿腿蜂产卵后,能将掉离寄主的卵或幼虫移到寄主体表,搬开发霉有病的寄主体,将老熟幼虫从寄主残体处移至干净的地方集中吐丝做茧化蛹,始终守护后代。从瓢虫与植物的密切关系分析,处于热带的植物繁茂的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瓢虫的物种多样性也相应丰富。不仅如此,不同植物区系中,瓢虫的种类组成也有明显的区别。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