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要求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专题调研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要求:
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应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数据详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清晰准确。
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内容章节可参照 QX/T 423-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报告编制》的附录 B内容编制。
项目概况及编制依据:
项目概况:(1)说明区域规划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专题调研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要求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专题调研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要求:
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应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数据详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清晰准确。
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内容章节可参照 QX/T 423-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报告编制》的附录 B内容编制。
项目概况及编制依据:
项目概况:(1)说明区域规划性质;(2) 介绍开发区总体规划方案及专项建设规划方案概述,说明区域内功能分区,各分区的地理位置、分区边界、主要功能及各分区间的联系;(3)对于已有实质性开发建设活动的开发区,应增加有关开发现状回顾内容;(4)重点对开发区域及周边地区已出现的气象灾害进行说明。
编制依据:、真实、准确地列出编制依据。编制依据宜包括与区域性论证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划,相关的标准与规范,以及开发区规划有关的技术文件和工作文件。
参证气象站:(1)参证气象站应按照QX/T 469-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总则》中7的要求进行选取。(2)参证气象站的分析内容应按照 QX/T 423-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报告编制》中的要求进行分析。
现场气象观测和测试:若需要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开展现场观测,应按照 QX/T 449-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现场观测》中第 8 章的要求进行观测要素设置、站址选择和仪器布设和现场观测。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之前需在被论证区域进行土壤电阻率等参数的现场测试,测试要求应按照QX/T 85-2007《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
资料处理:所获取的所有资料按照 QX/T 457-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气象观测资料加工处理》中的要求进行处理及分析,包括气象资料的完整性检查、均一性检验、可靠性审查、质量控制、缺测资料插补及资料订正等。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关键气象因子极值推算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关键气象因子极值推算:
应根据开发区所属类型、开发区所在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周边地区历史气象灾害特点、开发区主要规划行业特点,明确开发区需论证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对关键气象因子进行极值推算及分析。
重现期可根据不同的气象因子,选取2~100 年一遇不等,其中2 年一遇一般为城市排水设计需要的标准,10~30 年一遇一般为建设施工期抗御自然灾害的标准,50 年一遇一般为民用建筑通用设计标准,而 100 年一般一遇为高耸建筑、特殊建筑需要考虑的较高标准。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区域气候资源分析 :
(1)风能太阳能资源可开发量。根据GB/T18710-2002《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 、 NB/T31147-2018 (风电场工程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技术规范)、 GB/T 31155-2014《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及QX/T 89-2018《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 ,结合开发区地形、建筑屋顶面积、开发区边界长度及开发区内空旷程度、开发区总用电量及负荷特征,计算开发区风能太阳能资源的理论储量及技术可开发量。
(1)旅游气候资源。对第五类的旅游开发区,可根据开发区的规划方案有选择的分析山区立体气候、森林、湖泊、海岛、洞穴气候、人体舒适度、海水温度、夏季避暑或冬季避寒气候资源、负氧离子丰富程度等,有条件的还可开展自然天象(日出日落、云海、彩虹)、林木物候、瀑布水量或可观赏度等的统计分析,绘制单一要素或综合旅游气候资源区划图、防灾减灾图。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通风环境分析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专题调研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通风环境分析:
针对开发区规划布局选址以及已建成的开发区对自身和周边区域的通风环境影响,宜参考 QX/T 437-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城市通风廊道》等相应行业规范,开展通风环境分析。
(1)风况特征分析。利用历史气候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关注区域风频、软轻风、风速和局地环流风场的特征分析,获得静风风频、软轻风风频、风玫瑰和风速时空分布。
(2)通风量分析。基于大气混合层高度和风速两个要素,参考GB/T 34299-2017《大气自净能力等级》中的计算方法,开展通风量的计算与分析。
(3)通风潜力计算。基于精细地理信息资料,开展关注区域通风潜力的计算,获得不同等级通风潜力空间分布。
(4)通风廊道规划与风环境改善建议。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宜结合关注区热岛和生态绿源分布,开展通风廊道规划,并对廊道走向、宽度、边界以及风环境改善给出对策建议。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内我国产业经济功能区分类及气象敏感因子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内我国产业经济功能区分类及气象敏感因子:
高新技术类(二产)所包含的功能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主区、大学科技园区、科技园区,主要特点:园区范围大、研发人员多、配套设施完整、性强(光电子软件机器人),部分园区也有车间等。气象敏感因子:强降水(暴雨)、雷电、大风、台风、暴雪、高温、冰冻、大雾、沙尘暴、霾等。
产业经济类(二产)所包含的功能区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特色产业园区,主要特点:具有厂房车间、产品加工流水线、经常性技改升级,大部分都有仓库。气象敏感因子:强降水(暴雨)、雷电、大风、台风、暴雪、高温、冰冻、大雾、沙尘暴、霾等。
危险化工类(二产)所包含的功能区为石油化工园区、盐化工园区、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主要特点:具有化学危险性,对暴雨、雷电敏感、对干湿、高低温都敏感。气象敏感因子:雷电()、高温(火灾)、强冷空气(凝冻)、强降水、干旱、大风、台风、暴雪、大雾、沙尘暴、霾等。
物流运输类(三产)所包含的功能区为交通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区、自由贸易(港)区。主要特点:具有大型仓库、交通量大。气象敏感因子:强降水(尤其是山洪、风暴潮)、大雾、潮湿、雷电、大风、台风、暴雪、高温、低温冰冻等。
旅游特色类(三产)所包含的功能区为旅游观光区、度假休闲区、特色小镇。主要特点:具有对气候敏感的气候景观、林木物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