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在pH值为3.5~4.5时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 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四、冲洗指尖向上,1流动水沿一个方向由手、前臂向肘部流下,不可在水中来回移动手臂,冲洗干净五、干手取一块无菌巾拍干双手将无菌巾对折成三角形搭在一侧手臂上,另一只手握住两侧顺势向上至上
便携式消毒剂价格
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在pH值为3.5~4.5时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 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四、冲洗指尖向上,1流动水沿一个方向由手、前臂向肘部流下,不可在水中来回移动手臂,冲洗干净五、干手取一块无菌巾拍干双手将无菌巾对折成三角形搭在一侧手臂上,另一只手握住两侧顺势向上至上臂下1/3处擦干。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
手消毒的定义?
指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活性。
5、七步洗手法?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互相採槎;
(2)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槎,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採槎;
(4)双手轻合成空拳,相互揉槎,交换进行;
(5)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槎,交换进行;
(6)将一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槎,交换进行;
(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据统计,我国医院率平均大约为百分之四至百分之八,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约占百分之30.尽管手卫生室控制医院的基础环节,对控制医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播途径,达到控制的目的。所以提高洗手行为的依从性,切断这一传播途径,是控制医院的重要措施。
手术前医务人员要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5~11,加水玻璃尚不能达到要求,因此要加碱剂调节PH值,的碱剂为,用量为1—2g/L。但是现在有了新型的免洗手消毒液后,手部消毒减短了医务人员的手部消毒步奏,从前可能需要五至十分钟的准备时间,现在可以缩减到二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手术切口的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是造成SSI的独立危险因素。除了术中组织及失活,手术过程中划开皮肤时、手术中将内腔取出的操作造成切口周围皮肤的污染、长时间的手术使消毒后的皮肤上残余菌落生长繁殖等,都可能造成内源性SSI。正确的消毒涂擦方式:肌内、皮下、静脉注射及针灸部位和各种诊疗性穿刺应以注射和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涂擦,涂擦范围直径≥5cm。因此术前皮肤消毒的目标是降低术前皮肤的菌落数,保持术中有效的消毒浓度。 早在19世纪,李斯特就证明了皮肤消毒对降低SSI的有效性。美国CDC推荐乙醇、氯己定和聚维酮碘可用于手和皮肤准备。我国2010年发布的《手术部位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指出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但未明确选择哪种成分的消毒剂。我国《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指出:适用于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液态消毒剂有聚维酮碘、醋酸氯己定、葡萄糖氯己定和聚六亚甲基胍等。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