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工作大纲编制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工作大纲编制:
论证范围的确定:按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以及发展规划的要求确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和重点。论证范围应包括开发区的开发区域、开发区周边密切相关地域(如洪水上游地区)以及开发区开发、建设直接涉及的区域(或设施)。
工作大纲的制定:确定技术路线,形成论证工作大纲,主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工作大纲编制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工作大纲编制:
论证范围的确定:按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以及发展规划的要求确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和重点。论证范围应包括开发区的开发区域、开发区周边密切相关地域(如洪水上游地区)以及开发区开发、建设直接涉及的区域(或设施)。
工作大纲的制定:确定技术路线,形成论证工作大纲,主要包括:任务由来、编制依据、资料要求、论证重点及方法等。如需现场观测,应对气象站的选址和观测要素等做出详细说明。
关键气象因子推算及分析要求:
根据开发区的分类以及开发区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特点, 针对开发区规划、建设、运营期间为敏感的关键气象因子进行推算及分析。关键气象因子可分为三类:
类为应做项, 各开发区气候可行性报告应当要完成的内容:
强降水-分析内容暴雨强度公式,技术依据:GB50014-2006 (2016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GB/T 33669-2017《极端降水监测监测指标》。
雷暴、闪电-分析内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依据:QX/T 85-2018《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GB21714.2-2015/ IEC 62305-2:2010《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 QX/T 405-2017《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指南》。
大风-分析内容抗风参数计算;技术依据:GB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QX/T 436-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抗风参数计算》。
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冻土、日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气象参数计算,技术依据:GB 50019-201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结果的适用性说明及对策建议
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结果的适用性说明及对策建议:
在总结分析过程及结果的基础上,说明论证结论的适用性及不确定性。 结合开发区所处地理位置、产业规划特点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关注点或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根据城市及开发区的风特征、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分布特征提出合理布局、气候资源利用、气象防灾减灾的对策及建议。
论证结论应文字简洁、准确、条理分明。 结论的编写应按照 QX/T 423-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报告编制》中 5.10 的要求以及QX/T 469-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总则》中11.1的要求进行编写。
报告评审及有效期:
组应主要按照 QX/T 469-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总则》中 11.2 的要求对论证报告进行审查。
报告编制单位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并形成终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论证报告有效期为 10年。期满后应开展区域整体跟踪评价工作,编制跟踪评价报告书。期间若出现重大气象灾害并造成严重影响,应重新开展主要气象灾害乃至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
河南省开发区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
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也是落实“放管服”改革,便民利企管理方式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其重要性在于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损失以及提供风险管理决策依据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今天,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显得越发重要。
对于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河南省2019年12月印发的《河南省关于印发河南省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指导目录的通知》(豫政办[2019]64号)把18个类别的项目列入进候可行性论证的指导目录,郑州市气象局将依据该指导目录来确定投资项目是否需要进候可行性论证。郑州市气象局副局长于庆学指出,气候可行性论证承担着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服务支撑作用,有助于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避免某些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对建设项目造成的重大损失,规避气候风险。
按照《关于印发郑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20〕20号)要求,在围绕“一网通办”深化改革任务的“深入推进区域评估”和“做深做细项目策划生成”中,明确了郑州市投资项目在建设条件审核阶段确定项目是否需要进候可行性论证,该项职责由郑州市气象局负责。由郑州市建设的“郑州市投资项目策划生成协同工作平台”已于今年7月份上线试运行,预计在2021年上半年该平台将正式投入使用。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