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未富先老”,“银潮”已席卷神州大地,养老问题备受和社会关注,仅2019年就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养老服务发展,并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建设,但民营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为分析民营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转型面临的困局,我们特地采访了重庆民营养老机构代表——老年养护中心(以下简称养护中心)院长。老年养护中心院长面对,孤掌难鸣2013年,出
养老院机构
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未富先老”,“银潮”已席卷神州大地,养老问题备受和社会关注,仅2019年就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养老服务发展,并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建设,但民营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为分析民营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转型面临的困局,我们特地采访了重庆民营养老机构代表——老年养护中心(以下简称养护中心)院长。老年养护中心院长面对,孤掌难鸣2013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医养结合(那时候还叫“医养融合”)逐渐走上台前。截至2019年年末,发布医养结合相关通知、意见、规划等共20个以上,其中有关民营养老机构的政策归纳起来总共有3点:
1.对于已建成的民营养老机构,建立健全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2.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机构或医务室、护理站等,重点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3.深化“放管服”改革,包括新建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机构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机构或医务室、护理站等。但是,对于民营养老机构,如何转型,如何进养结合,如何开展运营,几乎没有可借鉴且良好运行的案例,以及自上而下实际操作的“指南”,都只能自己思考,自己摸索。作为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老年养护中心给出了他们自己的。
3,哪一部分人才是养老产业的主要顾客群体?1958年之后出生的人群,这一部分人是被计划生育的一群人,也是改革开发后经济发展迅速的参与者,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孩子大多不在身边,有一定经济实力,熟悉互联网,他们的需求才是未来30年养老市场的潜力所在!
4,养老服务的目的是什么?开始我一直认为老人需要的是照护,看护,康复,诚然这些确实是目前很多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的需求,还是刚需,但是目前能提供的服务很少,也很难,难在法律法规不完善,难在没有的人和技术和设备?关键的是这部分刚需应该承接的是医院或者养老机构,而这部分在的战略规划9064中,只占4%,难道养老行业需要的就是接屎接尿,喂饭洗澡吗?老年人更应该拥有自由,自主,自我的后半生,至少我对我的未产这样设想的,坚持运动,坚持学习,保持活力、老需要突破传统的概念,要营造不一样的老年活,让老年人有限的时光中尽量少的分布在病上!所以健康管理,欢度晚年才能赋予这个行业更多积极的情绪。
(四)人员流失和资金不足成为民营养老机构经营发展的难题一是人员流失问题困营机构发展,服务水平提升难。部分医护照护服务人员和年轻工作人员认为在此类机构工作没有发展前景,人才流失大,导致养老机构无法提供较好的服务。例如,越秀金色晚年养老院负责人反馈雇员难问题较突出,“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过低,不适合从事此活动,养老院理念很高,经传播后所剩无几;对风险的意识为零,不是从事医学方面的;不是工资的问题,是人员素质的问题。脏活累活年轻人不接,偏远农村人才肯接,但文化程度过低,层次低,不爱学习。”二是日托养老机构的资金考虑实际自主使用不够,甚至出现设备故障须等候资金审批而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北京大学护理学院谢红认为,当前我国开办养老机构是典型的微利行业甚至无利行业。近年物价上涨,经管成本增加,一些规模小,收费低的养老机构经营困难,面临生存危机;入住老人缴费压力增大,有时会面临入不敷出的问题。
(五)民营养老机构经营和考核标准有待完善,分类指导与检查监管有待加强。一是现有的相关经营和考核标准(如机构资质、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从业人员技能评定等)与民营养老机构的实际运营情况不够匹配,未能充分发挥监管效果。据某养老机构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在出台相关政策前,应更广泛性地开展调研工作,更深入了解各类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监督民营养老机构发展。二是新旧规定存在矛盾之处,对原有民营养老机构继续提供服务造成影响。各项养老服务新规多为近几年出台,而有部分养老院运营时间较长久。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