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湖北园林灌溉中树木抗风性能差的问题?
目前园林景观灌溉常常出现灌溉草坪用水量大乔木,或灌溉量小乔木根系变浅,抗风性差的问题。产生以上两种问题主要是灌溉管理和灌溉设备不合理产生的。首先目前灌溉设计都是采用摇臂喷头或地埋旋转喷头,草坪、灌木和乔木都千篇一律用一种设备喷灌。
对于草坪根系深只有20厘米左右,其土壤储存水量只有7-10毫米,只能满足1-2
园林喷灌技术
如何解决湖北园林灌溉中树木抗风性能差的问题?
目前园林景观灌溉常常出现灌溉草坪用水量大乔木,或灌溉量小乔木根系变浅,抗风性差的问题。产生以上两种问题主要是灌溉管理和灌溉设备不合理产生的。首先目前灌溉设计都是采用摇臂喷头或地埋旋转喷头,草坪、灌木和乔木都千篇一律用一种设备喷灌。
对于草坪根系深只有20厘米左右,其土壤储存水量只有7-10毫米,只能满足1-2天的需水量;灌木根系深度20-50厘米,储存水量只有20-30毫米,满足4-6天的需水量;而乔木根系80-100厘米,储存水量36-48毫米,虽说储水量很多,但考虑湿润比,水量也只能满足4-6天。浅谈灌溉喷头的三个参数武汉灌溉喷头属于一种微喷灌系统,一般在广大园林和农田的喷灌系统中被广泛运用,而整个喷灌系统中,灌溉喷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直接决定了灌溉效果的。
目前采用的灌溉设备灌溉强度为15-40毫米,尤其是树下种植草坪采用散射喷头,灌溉强度大30-40毫米,草坪、灌木和乔木一起灌,灌溉系统多为人工控制,灌溉时间控制不好,灌溉30-60分钟,草坪只能消耗20厘米以上储存的10毫米水,则有20-30毫米的水深层深漏。浅谈园林灌溉的分类湖北园林灌溉是补充园林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以改善其生长条件的技术措施。1-2天灌一次,每次乔木消耗的水量有限,造成40-100厘米的根系附近土壤水分饱和,根系没有氧气造成树木。这是目前各大城市园林景观名贵树木或古树的主要原因。

武汉灌溉设备有哪些部分组成?灌溉设备主要由水源工程、首部装置、输配水管道系统和喷头等部分构成。
1.水源工程。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井泉等都可以作为灌溉的水源,但都必须修建相应的水源工程,如泵站及附属设施、水量调节池等。
2.水泵及配套动力机。园林的灌溉,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灌溉(喷灌、微喷、滴灌)将比采用沟灌效果更佳,因为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使果实更好地吸收水分,具有节省用水量和劳动力,保土、保肥、土壤不板结等优点,较好地解决了果实作物生长期间需水量控制不好的矛盾。灌溉需要使用有压力的水才能进行喷洒。通常是用水泵将水提吸、增压、输送到各级管道及各个喷头中,并通过喷头喷洒出来。灌溉可使用各种农用泵,如离心泵、潜水泵、深井泵等。在有电力供应的地方常用电动机作为水泵的动力机。在用电困难的地方可用柴油机、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等作为水泵的动力机,动力机功率大小根据水泵的配套要求而定。
3.管道系统及配件。喷灌便于严格控制土壤水分,使土壤湿度维持在作物生长适宜的范围。管道系统一般包括干管、支管两级,竖管三级,其作用是将压力水输送并分配到田间喷头中去。干管和支管起输、配水作用,竖管安装在支管上,末端接喷头。管道系统中装有各种连接和控制的附属配件,包括闸阀、三通、弯头和其他接头等,有时在干管或支管的上端还装有施肥装置。
4.喷头。喷头将管道系统输送来的水通过喷嘴喷射到空中,形成下雨的效果撤落在地面,灌溉作物。喷头装在竖管上或直接安装于支管上,是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备。

节水灌溉注意事项:
现在武汉节水灌溉技术都运用广泛,在花卉产业滴灌系统与传统的畦灌、管灌等灌溉方式区别在于“少量多次”。推广地面覆盖(如覆膜、覆草、覆盖作物秸杆等)技术,减少田间水分蒸发。使用滴灌系统,讲究的是“浇作物浇根”,每次灌溉时间不宜过长,根据不同花卉和种植方式有所差别,如盆栽花卉控制在水不从花盆底部流出为宜。滴灌系统每次的灌1水量比传统畦灌、管灌等灌溉方式要少很多,因此灌溉的频率需要提高。
种植花卉多用基质,因此滴灌管(带)在选型时需注意以下几点:滴头间距不能选大,尽量选择10厘米间距;滴头流量不宜过小,应为2L/h;滴灌管在铺设时一定要出水口朝上或者平行于地表,不能朝下,防止在突然停水时土壤堵塞出水口;过滤装置一定要定期清洗,建议每次灌溉后清洗,禁止将滤芯取出不用。单从农作物收成的角度来看,灌溉的蔬菜也比传统方式灌溉的蔬菜生长的更好,灌溉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水分,也能提供肥料,把配置好的肥料放入压管中,就可以完成施肥。
微喷头在倒挂安装时,必须安装防滴器,防止停水后微喷头滴水对花卉造成危害;如果在设施中微喷系统和滴灌系统同时共用一个水源,要在滴灌系统安装减压装置或者在微喷系统安装局部加压装置,防止滴灌系统或者微喷系统不喷;过滤装置一定要定期清洗,建议每次灌溉后清洗,禁忌将滤芯取出不用。实现灌溉自动控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这类设备我国虽有研制,但并没有形成产品,今后应引导这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我国微灌设备的配套能力和总体水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