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区域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应包括项目、临时占地(含租赁土地)以及其他使用 与管辖区域,同时明确区域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主体。
(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可根据规划建设内容,按照功能区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根据 GB/T 50434 确定水土流失 防治标准等级与相应的防治指标,其中林草植被覆盖率指标可结合区域绿化率综合确
水土保持评价
(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区域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应包括项目、临时占地(含租赁土地)以及其他使用 与管辖区域,同时明确区域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主体。
(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可根据规划建设内容,按照功能区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根据 GB/T 50434 确定水土流失 防治标准等级与相应的防治指标,其中林草植被覆盖率指标可结合区域绿化率综合确定。
(4)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根据区域规划建设内容、建设时 序,分近期和远期确定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对规划已明确近期实施的建设内容应进行分区措施布设,包括表土利用 和防护、弃渣综合利用方案和弃渣场防护措施等;对规划未 明确的远期建设内容,可按线型和点型分类提出水土流失防治要求。
(5)施工要求。水土保持措施施工要求应符合 GB50433的规定,施工进度安排应说明各项措施对应于主体单项工程 的施工时序,分区列出水土保持施工进度安排表。
(6)水土保持监测方案。明确监测范围与时段、监测内容和 方法、监测点位和频次,按有关规定提出监测成果及报送要求。 (7)水土保持投资估算。根据区域规划设计和《生产建设 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估算近期水土保持投 资,匡算远期水土保持投资;明确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保持 监测费及相关独立费用。
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点的空间分布、优化建设的时间安排及其影响因素的量化等进行了体系化研究,认为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异质性决定了监测点的空间布局与类型结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准确性、可靠性需求标准的高低影响着监测点的密度,物质与人力资源的丰缺影响着监测点建设和升级改造的可行性与功能实现程度。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的时空模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因子分值、运算法则等,适用于省级和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作为监测点空间布局与类型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将土地可使用性、建设经费强度、设施设备完备性、日常监测与管护能力、监测数据累积时长等作为确定监测点建设时间及其升级改造先后次序的可行性指标,并据此构建了模型及其运算法则,既科学体现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对区域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的作用,又客观反映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由于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是在保持行政界限相对完整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为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因而近些年来备受各级的重视。但由于此项工作对象地域广阔, 涉及内容广泛,所需资料巨细庞杂, 而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基础资料收集受手段、设备所限, 存在着数据陈旧、匮乏、更新困难、时效性差等诸多不足, 而在数据采集阶段就不可避免地代之以人为的分析和臆断。在此情况下, 范围越大, 数据的系统误差就越大, 导致资料失实; 难以客观地反映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 从而使这项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工作的开展一直未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平原河网区水利枢纽工程土石方开挖量大、自身 利用量小, 造成工程建设弃方数量较大, 加之周边合适的 弃渣场选取较为困难, 弃渣的处理是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 的一个重点内容。本项目通过与废弃矿山签订土石方堆置 协议, 将本工程的弃方全部堆放于废弃的矿坑, 即减少了弃渣的防治费用, 也有效地增加了周边村庄的耕地, 是较 好的弃方处置方式。 ( 2) 水土流失危害作为水土保持监测的一个重要内容, 往往得不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参建方 的重视, 甚至于部分监测单位也不重视该项内容。平原河 网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 居民的法律意识较强, 在施工过 程中要加强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对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危 害要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协助建设单位积极落实, 切实 做好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危害防治, 为项目的顺利 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