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指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0~6、7岁)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2)教育对象是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3)特别的设备,特殊的方法,个别化教育计划(特别的或做了适当改变的适应某个儿童的课程),支持性的环境等(1)早期干预
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
自闭症老师育人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指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0~6、7岁)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2)教育对象是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3)特别的设备,特殊的方法,个别化教育计划(特别的或做了适当改变的适应某个儿童的课程),支持性的环境等(1)早期干预
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的措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的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的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的代偿、有利于损伤器l官的矫正和康复,也就是说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限度发展。再晚一点,他们更会把自己的身体缺陷与自己的未来生活、前途等联系起来,产生一种自感形“残”,自我忧伤的内心体验或者转而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甚至会出现一些恶作剧的行为。
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干预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
一是尽早诊断并鉴定出儿童的发展障碍,并且采取一些医学和教育手段对孩子可能发生的次级障碍做一些预防、矫正和补偿。(聋童语言与认知的障碍)二是对学龄前儿童的缺陷进行诊断、鉴定和干预,这样就为儿童的特殊需要教育提供一个适当发展的起点。
2007年胡老大的讲话
要重视学前教育,关注特殊教育。面对这么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如果作为搞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还不重视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的话,他们将面临不能健康成长、不能安心读书学习、还可能会辍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现在我们的教育把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研究表明,在一个班级中,大概有1/3——1/4的学生在教育上是有特殊需要的,但这部分学生的需要往往被忽视了,这与“教育平等”的目标相差甚远。
201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研究发现,游戏团体的组成、大小和游戏材料的差异并不影响智障幼儿的语言表达的频率,使用不同单词的数量。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存在很多共性。相比于一般家庭残疾儿童的家长要承受更为巨大的生理压力、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在对残疾孩子的家庭教育上,他们较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台湾学者陈政见认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①发展历程模式相似;②生理组织结构相似;③心理需求要素相似;④人格结构发展相似;⑤社会适应内容相似。
特殊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高、体重、体型、结构、机能等都在自然地生长变化。他们同样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重要的发育阶段。在青春期,特殊儿童的身体也会发生急剧的变化,性成熟时性:别特征明显。
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也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等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例如,盲童、聋童、天才儿童等的思维发展首先要经历感知运动阶段,然后发展至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后才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孤独症儿童在假装性的游戏中有显著障碍,缺乏想象,特别是缺乏自发性的假装游戏。一般来讲,虚拟现实的环境可以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方法提供一系列的有利条件。也有精神方面的,如学会某种技能,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将来找到一份工作等。特别是在对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的教育和想象力的理解方面。孤独症儿童的象征游戏一般都是在下列两种情境中发生:(1)非结构、自发性情境;(2)结构、提示或引导情境。研究显示在非结构、自发性情境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的出现有障碍,在提示情境下,孤独症儿童的假装游戏较少障碍,在提示下孤独症儿童能出现一些假装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