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钽是浅棕色金属状立方结晶粉末,属于氯化钠型立方晶系。目前也用碳化钽做硬质合金烧结晶粒长大用,对抑制晶粒长大有明显效果,密度为14.3g/cm3。不溶于水,难溶于无机酸,能溶于和的混合酸中并可分解。能力强,易被钾熔融并分解。导电性大,室温时电阻为30Ω,显示超导性质。用于粉末冶金、切削工具、精细陶瓷、化学气相沉积、硬质合金刀具、工具、模具和耐蚀结构部件添加剂,提高合金的韧
微米碳化钽供应商
碳化钽是浅棕色金属状立方结晶粉末,属于氯化钠型立方晶系。目前也用碳化钽做硬质合金烧结晶粒长大用,对抑制晶粒长大有明显效果,密度为14.3g/cm3。不溶于水,难溶于无机酸,能溶于和的混合酸中并可分解。能力强,易被钾熔融并分解。导电性大,室温时电阻为30Ω,显示超导性质。用于粉末冶金、切削工具、精细陶瓷、化学气相沉积、硬质合金刀具、工具、模具和耐蚀结构部件添加剂,提高合金的韧性。

综合判断认为长方体和正方体颗粒均为TaC, 而没有中间产物Ta2C。微观组织对TaC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组织形貌分析。分别是TaC梯度复合材料宏观组织的A 层、B层和C 层的微观组织形貌。A 层的颗粒团聚紧密,反应均匀,完全未分散形成颗粒。颗粒大小在纳米级, 因此称此反应层为纳米TaC 层;B 层已出现方形颗粒雏形,颗粒连接交织,未分散。
其大小在微米级范围内, 因此称此反应层为微米TaC 层;C层颗粒处于与基体结合处, 各颗粒之间被条状珠光体组织分隔,使其界限清晰可见,并且颗粒在反应区边缘完全分散,因此称此反应层为TaC 分散层 [2] 。显微硬度编辑对TaC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从表面到基体进行了显微硬度的测试。从表面开始每隔50μm 进行一次显微硬度测试,从其测试出的硬度值分布中可以看出:TaC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的表面显微硬度值达2123HV0.02, 其中纳米TaC层显微硬度为1980~2025HV0.02, 微米TaC 层显微硬度为1750~2010HV0.02,TaC 分散层显微硬度为1640~1710HV0.02, 其TaC 层随距表面距离的增加,其显微硬度呈现降低的趋势,但其显微硬度仍可达到灰口铸铁基体的5.5~7.0 倍。

根据其颗粒大小分为TaC 纳米层、TaC 微米层和TaC 分散层,且每层的结合处过度均匀;反应层与基体结合处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3) TaC 层的显微硬度值达到2123HV0.02,并且随距表面距离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但仍可达到铸铁基体的5.5~7.0 倍。(4) 初步机理分析认为, 钽与碳之间的原位反应过程经过了溶解-扩散-原位反应-再扩散的过程 [3] 。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