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水的压力与温度:
冷水机组在名义工况下运行,其冷凝器进水温度为32℃,出水温度为37℃,温差5℃。
调节冷却水泵出口阀门开度和冷凝器进、出水管阀门开度的方法原则:
一、冷凝器的出水应有足够的压力来克服冷却水管路中的阻力;
二、冷水机组在设计负荷下运行时,进、出冷凝器的冷却水温差为5℃。同样应该注意的是,随意过量开大冷却水阀门,增大冷却水量借以降低冷凝
30p风冷式冷水机
冷却水的压力与温度:
冷水机组在名义工况下运行,其冷凝器进水温度为32℃,出水温度为37℃,温差5℃。
调节冷却水泵出口阀门开度和冷凝器进、出水管阀门开度的方法原则:
一、冷凝器的出水应有足够的压力来克服冷却水管路中的阻力;
二、冷水机组在设计负荷下运行时,进、出冷凝器的冷却水温差为5℃。同样应该注意的是,随意过量开大冷却水阀门,增大冷却水量借以降低冷凝压力,试图降低能耗的作法,只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降低冷凝温度措施:
降低冷凝器的进水温度上是加大冷却水量。但是,过分加大冷却水流量,往往会引起冷却水泵功率消耗急剧上升,也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十、压缩机的吸气温度:
吸气温度是指压缩机吸气腔中制冷剂气体的温度,吸气温度的高低,不仅影响排气温度的高低,而且对压缩机的容积制冷量有重要影响。压缩机吸气温度高时,排气温度也高,制冷剂被吸人时的比容大,此时压缩机的单位容积制冷量小。相反,压缩机吸气温度低时,其单位容积制冷量则大。但是,压缩机吸气温度过低,可能造成制冷剂液体被压缩机吸入,应避免压缩机发生“液击”。

空调用水冷冷水机组及其水系统的停机操作顺序是其启动操作顺序的逆过程,即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及冷却塔→空气处理装置。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冷水机组压缩机与冷却水泵的停机间隔时间,应能保证进入冷凝器内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全部冷凝为液体,且全部进入贮液器;而冷水机组压缩机与冷冻水泵的停机间隔时间,应能保证蒸发器内的液态制冷剂全部气化变成过热气体,以防冻管事故发生。
关于制冷快报:“东华制冷”是制冷、空调、行业的媒体平台,致力于为制冷、空调、热泵企业及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新鲜、快捷、信息资讯;同时向大家分享实用、前沿的制冷技术知识。
螺杆式冷水机组:
螺杆式冷水机组是以各种形式的螺杆压缩机为主机的冷水机组。它是由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热力膨胀阀、油分离器以及自控元件和仪表等组成的组装式制冷装置。目前,螺杆式冷水机组在我国制冷空调领域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典型制冷量范围为700~1000kW。
优点:
1、结构简单,运动部件少,易损件少,寿命长。
2、圆周运动平稳,低负荷运转时无“喘振”现象。
3、压缩比可高,EER值高。
4、可在10%~范围内无级调节,部分负荷时,节电显著。
5、对湿冲程不敏感。
二、活塞式冷水机组
活塞式冷水机组是以活塞式压缩机为主机的冷水机组。机组由制冷压缩机与冷凝器、蒸发器、热力膨胀阀等组装而成,并配有自动能量调节和自动安全保护装置。活塞压缩机装置系统比较简单,这类压缩机一般低温工况用的多!
1、适用压力范围广; 可维修性强。
2 、采用多机头,高速多缸,性能可得到改善。
三、模块式冷水机组
由多台模块式冷水机单元并联组成的。采用微电脑协调控制多回路工作,每个压缩机都能独立地进行能量调节,模块式机组可由多达13个单元组合而成,模块式冷水机组内设有电脑监控系统,控制整个机组,按空调负荷的大小,定期启停各台压缩机或将高速运行变为低速运行,包括每一个独立制冷系统和整机运行。
优点:
1、按照冷负荷变化,随时调整运行的模块数,使输出冷量与空调负配合,节约能耗。
2、多台压缩机并联工作有保障。
3、重量轻,外型尺寸小,节省建筑面积;
4、模块式的组合,对制冷系统提供的备用能力,而且扩大机组容量非常简单易行。
3、用材简单,可用一般金属材料,加工容易,造价低。
1.5 冷水机组运行调节特点
冷水机组的能量调节性能较其满负荷下的COP 值更具实际意义,大部分建筑物一年中只有几小时出现空调满负荷,每年70%的时间处在5%~60% 的负荷范围,因此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冷水机组在绝大多数实际负荷条件下的性能系数,因此冷水机组的调节性能是工程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活塞式冷水机组的制冷量调节是靠调节压缩机台数或调节压缩机气缸的卸载装置来完成,因此,它是有级调节。螺杆式机组的能量调节主要通过压缩机的能量调节机构实现,通常采用滑阀调节。多机头机组的能量调节还可由增、减压缩机的运行台数来实现,控制程序可设定各压缩机的加载次序。采用滑阀调节一般为无级调节,有级调节与无级调节二者比较见图1。离心式冷水机组单机制冷量大,具有比螺杆式更高的性能系数,为了适应空调系统负荷变化和实现安全经济运行,需要对离心式机组的制冷量进行调节,常用的能量调节方式见表2
溶液管路上的三通阀来实现能量调节的。当系统负荷减小时,通过调节三通阀将部分稀溶液旁通到浓溶液管路中流回吸收器。通过此方法可实现10%~ 负荷范围的无级调节。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