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为存在认知功能下降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环境和照护人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在为患者选择长期照护机构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硬件环境方面:房间设置简洁,光线充足,东西要少,地面有防护处理以免患者跘倒。厕所配有坐式马桶和扶手。床不要太高,便于患者上下,同时设有床档,防止患者坠床。房间要设有标识,尽可能帮助老人准确、方便地识别方向。具备一定活动空间,保证患者可以进行功能训
公办养老机构
患者因为存在认知功能下降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环境和照护人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在为患者选择长期照护机构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硬件环境方面:房间设置简洁,光线充足,东西要少,地面有防护处理以免患者跘倒。厕所配有坐式马桶和扶手。床不要太高,便于患者上下,同时设有床档,防止患者坠床。房间要设有标识,尽可能帮助老人准确、方便地识别方向。具备一定活动空间,保证患者可以进行功能训练和必要的娱乐活动。(2)管理方面:照护机构可对入住的老人进行细致的了解和评估,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区管理,或是能提供专门的照护专区。照护者应接受专门培训,具备一定护理知识和应对技巧。照护机构应与医院有双向转诊联系或周边应具有较好的资源,保证病情变化时能得到及时救治。
(3)结合自家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早期患者症状较轻,护理方面应更加注意保持老人生活能力,延缓进展。照护机构能够提供适合患者参加的体育活动,如体操、散步、跳舞和球类活动;能够组织患者从事一些娱乐活动,如看电视、听音乐、看报纸、读杂志和进行简单手工操作等。中期患者除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下降外常伴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如方向感的能力消退,辨别不清方向,容易迷路、睡眠颠倒、四处游走、幻觉和妄想等,这时应更加注意硬件环境和安全措施。居住环境封闭且无障碍,防止患者出现走失和跌倒等意外。并能够监督老人按时服药、吃饭、睡觉和。晚期患者进入状态,基本生活能力丧失,吃饭、穿衣、大小便等都需要别人照护。这时需要更加注意饮食营养、个人和环境卫生。卧床患者需要经常翻身以免褥疮和坠积性发生。室内空气要流通,保持空气新鲜。周边有良好就医条件,方便患者出现时得到及时的。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12万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134万人。但我省各类养老机构拥有床位仅20多万张。目前,市场上的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衡量标准,很多老年人只能看“身份”选择养老院,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的状况。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服务规范和评价标准,已迫在眉睫。但是社会上普遍的观点,任然将老人送到养老院视为一种不孝的表现,谁家的孩子将父母送到养老院,街里邻居必定会讨论这个孩子不孝。
自古以来,老人养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多老人宁愿在家过的差一点、吃得差一点,也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在传统观念中,就孩子而言,如果将父母送进养老院,会被视为大不孝,当今,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很多人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年迈的父母,但又不愿意将父母送到养老院,为的只是自己在面子上挂的住,孩子的面子是有了,老人的里子却没了,我们虽然生活在家中,却又和遗弃老人有何区别!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龄人口的数量的急剧增多,这个问题有时甚至已经无法用孝不孝顺来判别了。近年来,新闻报道各地经常发生,高龄的空巢老人独自在家去世,直到邻居或子女发现才得知噩耗,这样的悲剧已经太多了。换一个角度来讲,老了,对我们重要的是什么?面子、尊重、生存还是其他?
注[1]:据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各类养老机构共有从业人员约55万人,其中养老护理员约30万人、技术人员约10万人(医师25701人、护士40440人、康复师9517人、心理咨询师5203人、社会工作者17016人)、工勤人员15万人。“智慧”只起了个头,不够系统化自2016年底提出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打通养老服务信息共享渠道以来,3年过去,养老产业的信息化发展已是天翻地覆。
以信息平台+手机APP+微信小程序为组合的智慧养老管理系统已日渐成熟,颐讯成为其代表,占领了养老行业的半壁江山,·养护中心亦是采用了颐讯的系统。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虽然九龙坡区建立了医养联合体,但为了保证患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医院HIS系统并未与智慧养老系统打通接口,无法实现转诊即时化、信息化,需要电话联系。“信息孤岛”仍有待联接。而在产品和应用方面,院长坦言他们曾尝试引入智慧医养产品,但效果不好。例如老人床位的起床感应器,本用于提醒护理人员老人起床,并帮助老人下床,但精度还不够,有时候老人下床了护理人员都还没收到提醒。另外,原本想通过使用老人智能尿不湿,实现精细化、精准护理,但实际使用中仍遇到非常多的问题,感应器、感应条会受到各种原因阻扰。整体来说,目前智慧养老产品不够系统化,养老机构使用了反而还可能提升自己的运营成本。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