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地一体化管理与控制,电科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多项性成果,终实现全网卫星的跟踪测量,解决了几十个系统、上万台套设备的控制难题。为确保北斗卫星发射任务安全发射、成功入轨和稳定运行,电科陆、海、天布局地面雷达、地面测控站、海上测量船以及中继卫星,打造出一张全覆盖的测控网,为北斗卫星的航天测控提供随时在线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斗系统关键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突
北斗终端设备
为实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地一体化管理与控制,电科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多项性成果,终实现全网卫星的跟踪测量,解决了几十个系统、上万台套设备的控制难题。为确保北斗卫星发射任务安全发射、成功入轨和稳定运行,电科陆、海、天布局地面雷达、地面测控站、海上测量船以及中继卫星,打造出一张全覆盖的测控网,为北斗卫星的航天测控提供随时在线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斗系统关键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导航卫星本身来说,极的时间系统就是核心、关键的设备之一,一旦失去准确的计时能力,一颗卫星就无法再提供可靠的定位服务,因此在卫星中用于计时的星载原子钟成了国产化必须要突破的关口。北斗系统作为实施建设的重大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它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安全、科学研究、经济发展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系统用户端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对于整个卫星导航系统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综合国力的提升,北斗系统成为制造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和GPS系统类似的是,北斗卫星也提供授权和公开两种服务,提供两类相应的信号。其中公开服务提供的信号,卫星在其覆盖的范围内可向用户提供无须授权、无须交费的定位,如电文通信等服务,其定位能够到10米,单向接好能够达到50纳秒,测速能够达到0.2米每秒。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国内地基增强资源,建立以北斗为主、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导航服务体系。利用北斗/GNSS接收机,通过地面基准站网,利用卫星、移动通信、数字广播等播发手段,在服务区域内提供1-2米、分米级和厘米级实时导航定位服务。北斗技术的应用还能协助在重大案件或事故发生时取证。这些配送车辆未来还将被纳入城市应急调度系统,出现突发状况需要救援时,利用北斗定位技术找到就近车辆作为增援。北斗组网卫星发射圆满收官,北斗系统服务则迎来全新开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到2035年,将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北斗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服务,造福人类。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覆盖了200多个和地区,用户突破上亿和137个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式超越了GPS,一半以上的都已经开始使用北斗系统,据统计目前已有70%以上的智能手机支持北斗系统。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建成面向提供导航服务的卫星系统,它由地球中圆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24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目前,已有120余个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为实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地一体化管理与控制,电科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多项性成果,终实现全网卫星的跟踪测量,解决了几十个系统、上万台套设备的控制难题。为确保北斗卫星发射任务安全发射、成功入轨和稳定运行,电科陆、海、天布局地面雷达、地面测控站、海上测量船以及中继卫星,打造出一张全覆盖的测控网,为北斗卫星的航天测控提供随时在线服务。
北斗系统作为实施建设的重大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它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安全、科学研究、经济发展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系统用户端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对于整个卫星导航系统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综合国力的提升,北斗系统成为制造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北斗星是自远古时起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古代发明的世界上早的导航装置,两者结合既彰显了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又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为人们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的行业特点,同时还寓意着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北斗二代系统在2012年完成了对亚太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并正式提供卫星导航服务,此时北斗二代系统拥有16颗卫星,其中14颗组网并提供服务,分别为5颗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度的轨道面上)、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度的轨道面上),在境内使用卫星导航服务可以不再受到国外系统的限制。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