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判断认为长方体和正方体颗粒均为TaC, 而没有中间产物Ta2C。微观组织对TaC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组织形貌分析。分别是TaC梯度复合材料宏观组织的A 层、B层和C 层的微观组织形貌。A 层的颗粒团聚紧密,反应均匀,完全未分散形成颗粒。颗粒大小在纳米级, 因此称此反应层为纳米TaC 层;B 层已出现方形颗粒雏形,颗粒连接交织,未分散。
其大小在微米级范围内, 因此称此反
碳化钽硬度
综合判断认为长方体和正方体颗粒均为TaC, 而没有中间产物Ta2C。微观组织对TaC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组织形貌分析。分别是TaC梯度复合材料宏观组织的A 层、B层和C 层的微观组织形貌。A 层的颗粒团聚紧密,反应均匀,完全未分散形成颗粒。颗粒大小在纳米级, 因此称此反应层为纳米TaC 层;B 层已出现方形颗粒雏形,颗粒连接交织,未分散。
其大小在微米级范围内, 因此称此反应层为微米TaC 层;C层颗粒处于与基体结合处, 各颗粒之间被条状珠光体组织分隔,使其界限清晰可见,并且颗粒在反应区边缘完全分散,因此称此反应层为TaC 分散层 [2] 。显微硬度编辑对TaC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从表面到基体进行了显微硬度的测试。从表面开始每隔50μm 进行一次显微硬度测试,从其测试出的硬度值分布中可以看出:TaC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的表面显微硬度值达2123HV0.02, 其中纳米TaC层显微硬度为1980~2025HV0.02, 微米TaC 层显微硬度为1750~2010HV0.02,TaC 分散层显微硬度为1640~1710HV0.02, 其TaC 层随距表面距离的增加,其显微硬度呈现降低的趋势,但其显微硬度仍可达到灰口铸铁基体的5.5~7.0 倍。

根据实验过程中产物的形态和分布, 建立钽板在铸铁基体中的液固反应过程模型。模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反应初期、反应生成熔融[TaC]、反应生成TaC、反应生成TaC 分散层和完全反应。从反应模型中可知, 在反应过程中基体中的原子需穿过基体层才能到达界面反应处。其反应的过程为:反应初期C 原子通过扩散到达Ta 板表面,与Ta 板表面熔融的[Ta]结合;由于Ta 对C 有极强的亲和力,当Ta、C 相遇时发生原位反应生成[TaC]共熔体;基体中的C 继续扩撒与[TaC]共熔体结合,当其浓度在熔体中达到饱和时析出碳化物TaC 颗粒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