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回转窑操作的合理调整及动态匹配在理念融入到设备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技术人员总结出石灰回转窑风、煤、料操作的合理的调整及动态匹配的要领:风、煤、料的调整主要是三者的量的平衡调整,操作主要是平衡三者的关系和筒(旋风筒)、炉(分解炉)、窑(回转窑)、机(篦冷机)四个子系统的关系以达到系统稳定的温度、压力分布、煅烧出合格熟料:①风量及其分配:对于预分解窑来说,风不仅提给煤粉燃烧所
冶金回转窑长度
石灰回转窑操作的合理调整及动态匹配
在理念融入到设备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技术人员总结出石灰回转窑风、煤、料操作的合理的调整及动态匹配的要领:风、煤、料的调整主要是三者的量的平衡调整,操作主要是平衡三者的关系和筒(旋风筒)、炉(分解炉)、窑(回转窑)、机(篦冷机)四个子系统的关系以达到系统稳定的温度、压力分布、煅烧出合格熟料:①风量及其分配:对于预分解窑来说,风不仅提给煤粉燃烧所需的氧气,而且还是物料在预热分解系统充分悬浮所必须的。当预分解系统内物料悬浮不好,出现塌料、窑头回火、C1筒出口温度偏低时,说明系统总风量不足,应适当开大系统排风,反之当C1筒出口温度偏高,C5筒出口温度与炉出口温度倒挡时,说明系统负压增大,系统总风量过大,应适当关小系统排风。一般地C1筒出口在330℃左右,max350℃,除总风量的调节的外,还存在风量的分配问题,其中,窑内通风和三次风的分配比例。通过三次风管上的三只风闸扳进行调节,入分解炉三次风量大,窑内用风量小的特征是窑尾温度和分解炉出口温度偏高,分解炉加不上煤,此时应关小入分解炉三次风闸扳开度,使窑内用风量相应增大。反之,入分解炉三次风量小,窑内用风量大的特征是窑尾温度偏高,C5筒出口温与分解炉出口温度倒挂严重,且窑内火焰长,窑头和窑尾负压较大,此时应开大入分解炉的三次风闸扳开度,使窑风通风量相应减小,通过调整三次风闸扳的开度大小,相应地调整窑头火焰长度的长短。当开大时,火焰变短,开小时,火焰变长。在窑内有结圈时,可以采取这样调整方法,但首先必须保证窑内通风适当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入炉三次风的调节。

转窑回转窑安装基准的依据
在行业设计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转窑回转窑安装的基准是需要利用经纬仪和水准仪测定出安装用的各种的基准点的位置。在回转窑设备的窑头和窑尾的混凝土平台上各设立一块中心的标准标板和一个标高基准点,前者则需要作为控制整台的回转窑安装纵向中心线的合理依据,而后者则需要用来控制回转窑设备的安装总体的标高。需要作出:
1)划出的纵向中心线则需要偏差在不大于±0.5mm。
2)划出的横向中心线则在相邻的两个基础横向中心线的合理的距偏差不大,需要保持在不大于±1.5mm。而首尾的设备则需要两个基础的中心线的偏差,偏差的大小不大于±6mm。
3)根据行业的技术将已校正确认的回转窑中心线,做出佳的传动部分的纵横十字线来规划。
4)根据客户厂区的标准水准点,测出基础上的表面的基准点来的确认标高,作为安装设备的佳的基准点,其误差要控制在不小于±0.5mm。
5)而设备的整体的窑体中心线的投点也要将误差降低到低,误差要不小于±0.5mm,横向与纵向控制线的交角也要合理的控制好,将误差控制在不大于2。
6)各个设备的基础中心线则测定后,需要进行的闭合检查,检查无误后才可将各点引测到固定的建筑物并及时的做出明显的标识。

回转窑托轮轴瓦发热抱死原因
托轮轴发热易造成轴和轴瓦抱死,可能原因有:未发现托轮轴瓦发热,或者处理不及时;托轮轴瓦的接触角大,瓦口间隙过小,轴瓦发热时乌轴抱死;润滑油使用不当。
回转窑托轮轴瓦抱死解决办法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避免托轮轴瓦发热抱死
1.加强巡检,发现托轮轴表面升温,油膜变薄时,加入空压机冷却;托轮轴表面温度超过65℃还在升温时,加入温度较低且无杂质的次水,尽可能的放出润滑油;温度较高时,如超过100℃,先降低回转窑转速,加入凉的润滑油,当轴表面温度降至80℃以下时,再加入水冷却,同时加入少量的润滑油,避免托轮轴发生拉丝现象;
2.检修时增大瓦口间隙,托轮轴和轴瓦接触角一档为35°,二挡为40°,三档为38°;
3.查看轮带和托轮的接触情况,轴端挡板和轴瓦侧面的接触情况,进行适当的托轮调整;
4.选用合适的润滑油,避免发热。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