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是无胞膜的线性双链DNA病毒,目前腺病毒科分为5个属,有多种型别的腺病毒已经被开发为基因转移载体,在基础科研、基因cure和载体疫1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腺病毒的基因组长约26-46kb,这使得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常见质粒载体(一般长度小于10kb)不同。太长的基因组使得在腺病毒载体上富集一个多克1隆位点非常困难。针对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开发了多种方法。
目前
腺病毒相关载体
腺病毒是无胞膜的线性双链DNA病毒,目前腺病毒科分为5个属,有多种型别的腺病毒已经被开发为基因转移载体,在基础科研、基因cure和载体疫1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腺病毒的基因组长约26-46kb,这使得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常见质粒载体(一般长度小于10kb)不同。太长的基因组使得在腺病毒载体上富集一个多克1隆位点非常困难。针对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开发了多种方法。
目前已有的腺病毒载体系统均存在缺陷,有些构建步骤繁琐,耗时较长,有些在重组病毒中引入了不必要的外源序列,有些不能用于重组腺病毒的反向遗传改造。近年来,新的生物特性不同的腺病毒不断被发现,因此,本领域对构建过程更加快捷简便的、人工改造更加方便灵活的腺病毒载体系统和重组病毒构建方法存在需求。
真核细胞同源重组法
1994 年,Graham F建立了在293细胞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的方法。这个方法需要2个质粒:骨架质粒含有腺病毒绝大部分基因组序列,但不含有包装信号;穿梭质粒含有ITR、包装信号和目的基因克1隆位点,以及两段与骨架质粒有重叠的序列。将目的基因克1隆到穿梭质粒,与骨架质粒共转染293细胞,由于这两个质粒的部分序列有重叠,能够在细胞内发生同源重组,zui终产生完整的载体基因组,并包装出重组病毒颗粒。该方法曾经被广泛使用,推动了腺病毒载体的发展。由于细胞内重组效率低,某些重组事件还可能产生可copy病毒(RCV),必需经过噬斑纯化才能获得正确的克1隆化的重组病毒,费时费力,正逐渐被其他方法替代。
启动子: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结合和启动转录的DNA序列。有方向性,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上游启动子元件:TATA盒上游的一些特定DNA序列,反式作用因子可与这些元件结合,调控基因的转录效率。反应元件:与被的信息分子受体结合,并能调控基因表达的特异DNA序列。增强子: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增强转录活性,在基因任意位置都有效,无方向性。沉默子:基因表达负调控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抑制转录活性。Poly(A)加尾信号:结构基因末端保守的AAUAAA顺序及下游GT或T富含区,被多聚腺苷酸化特异因子识别,在mRNA 3′端加约200个A。(2)反式作用因子:能识别和结合特定的顺式作用元件,并影响基因转录的一类蛋白质或RNA。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