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酶组织染色法,利用胰蛋白酶对肥大细胞(MC)进行染色,发现MC能够被染色,说明MC中一定含有胰蛋白酶活性物质。1981年Schwartz等进一步纯化这种酶后发现,它是由MC释放的,其活性90%以上来自一种酶,故命名为类胰蛋白酶。Miller等在1989年克1隆了第yi种类胰蛋白酶cDNA,其后又有几种类胰蛋白酶被克1隆。类胰蛋白酶在cDNA和蛋白水
Bradford蛋白质定量试剂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酶组织染色法,利用胰蛋白酶对肥大细胞(MC)进行染色,发现MC能够被染色,说明MC中一定含有胰蛋白酶活性物质。1981年Schwartz等进一步纯化这种酶后发现,它是由MC释放的,其活性90%以上来自一种酶,故命名为类胰蛋白酶。Miller等在1989年克1隆了第yi种类胰蛋白酶cDNA,其后又有几种类胰蛋白酶被克1隆。类胰蛋白酶在cDNA和蛋白水平被分为三类:α、β、γ,其中β含量zui高。每个类胰蛋白酶基因均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编码30个氨基酸的前导链和245个氨基酸的活性的部位。通过氨基酸序列推断,α-类胰蛋白酶和β-类胰蛋白酶有90%的同源性。其主要区别在于β-类胰蛋白酶的-3位和215位氨基酸分别为精氨酸和甘氨酸,而α-类胰蛋白酶则分别为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两者的结构区别决定了它们活性差异。

多个蛋白质可以一起,往往是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折叠或螺旋构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从而发挥某一特定功能。合成多肽的细胞器是细胞质中糙面型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蛋白质的不同在于其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空间结构的不同。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被水解成氨基酸被吸收后,合成人体所需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食物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蛋白质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孕产妇的优生优育、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与膳食中蛋白质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蛋白质又分为完全蛋白质和不完全蛋白质。缺乏必需氨基酸或者含量很少的蛋白质称不完全蛋白质,如谷、麦类、玉米所含的蛋白质和动物皮骨中的明胶等。

蛋白质在胃液消化酶的作用下,初步水解,在中完成整个消化吸收过程。氨基酸的吸收通过黏膜细胞,是由主动运转系统进行,分别转运中性、酸性和碱性氨基酸。在肠内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不仅来自于食物,也有肠黏膜细胞脱落和消化液的分泌等,每天有70g左右蛋白质进入消化系统,其中大部分被消化和重吸收。未被吸收的蛋白质由粪便排出体外。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