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更换注意事项如下:
1管子表面应无裂纹、折叠、重皮等缺陷。
2管子需拼接时,同一根换热管,只准一道焊口(U形管可以有两道焊口)。管长不得小于300mm,而U形管弯管段至少50mm,长直管管段内不得有拼接焊缝,对口错边量应不超过管壁厚的15%,且不大于0.5mm。
3管子与管板采用胀接时应检查管子的硬度,一般要求管子硬度比管板硬度低30HB。管
立式管壳式换热器厂家
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更换注意事项如下:
1管子表面应无裂纹、折叠、重皮等缺陷。
2管子需拼接时,同一根换热管,只准一道焊口(U形管可以有两道焊口)。管长不得小于300mm,而U形管弯管段至少50mm,长直管管段内不得有拼接焊缝,对口错边量应不超过管壁厚的15%,且不大于0.5mm。
3管子与管板采用胀接时应检查管子的硬度,一般要求管子硬度比管板硬度低30HB。管子硬度高于或接近管板硬度时,应将管子两端进行退火处理,退火长度比管板厚度长80~100mm。
4管子两端和管板孔应干净,无油脂等污物,并不得有贯通的纵向或螺旋状刻痕等影响胀接紧密型的缺陷。
5管子两端应伸出管板,其长度为4±1mm。
6管子与管板的胀接宜采用液压胀。每个胀口重胀不得超多两次。
7管子与管板采用焊接时,管子的切口表面应平整,刺、凹凸、裂纹、夹层等,且焊接处不得有熔渣、氧化铁、油垢等影响焊接质量的杂物。

列管换热器式热交换器的结构组成列管换热器式热交换器由壳体、热传导管束、筒节、折叶子板(隔板)和管箱等预制构件预制构件组成。壳体多见圆柱型,内部装有管束,管束两侧固定不变始终不变在筒节上。进行传热的冷热二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通性,称之为管程流体;另一种在管中流通性,称之为壳程流体。为提高管外流体的热传导分指数,一般在壳体内安裝许多隔板。隔板可提高壳程流体速度,迫使流体依照要求路程多次打横依据管束,提升流体泥沙运动水准。换排排热管在筒节上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等边三角形排列较紧凑,管外流体湍动水准高,热传导分指数大;正方形排列则管中清除节省成本,可以用易结垢的流体。列管换热器式热交换器的结构组成列管换热器式热交换器的重要基本参数为升温占地面积、沸水流量、换热值、制冷机组基本参数等。流体每依据管束一次称之为一个管程;每依据壳体一次称之为一个壳程。图示为比较简单的单壳程多管程热交换器,通称为1-1型热交换器。为提高管内流体速度,可在两侧管箱里设置隔板,将全部管路均分成若干组。那般流体每一次只依据一部分管路,因而在管束中往返多次,这称之为多管程。一样,为提高管外出出水量,也可在壳体内安裝纵向隔板,迫使流体多次依据壳体室内空间设计设计方案方案设计,称之为多壳程。多管程与多壳程可互相配合应用。
当管壳式换热器管程设计压力大于壳程设计压力时,为了检查管与管板连接的慎密性,壳程试验压力可按以下办法处理,应在技术特性表或技术要求中提出:
1、上升壳程的试验压力即是管程的试验压力。采用这种办法时,必需先计算壳体在试压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壳体侧任何一点的一次膜应力计算值不得凌驾试验温度下所用材料的90%屈服极限。同时,吸收和法兰也应满意试压条件下的强度要求。
2、若经过计算后不能采用上述方法试验,或从技术经济考虑不合理时,应按各自的试验压力对壳程和管程进行试验。试验及格后,按尺度对壳程进行氨泄漏试验。
3、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管壳式换热器,可回收低压纯氨或卤素检漏。
管壳式换热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对换热网络进行了梳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
对于有内压的管壳式换热器,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设计压力元件?我们还应该考虑什么?
1、对于由管子同时控制的部件和壳体的内部压力,只有当管子和壳体同时升高和减压时才能按压差速器设计。压差值还应考虑压力测试期间可能出现的大压差,设计人员应提出压力测试的步进程序。
2、第二步。如何确定管壳式换热器中受管壳侧温度影响的元件的设计温度?
管式换热器中同时受到管和壳温度影响的部件的设计温度可由金属温度决定,也可要求较高侧的设计温度。
3、如何确定管壳式换热器整体管板的有效厚度?
1)整体管板的有效厚度等于隔板槽底部管板的厚度减去以下两个厚度之和:
a)管道腐蚀边缘超过管道隔槽深度的部分;
b)壳侧的较大的壳侧腐蚀余量和管板的结构槽深度。
2)第二步。管板与换热管焊接时,管板的小厚度应满足结构设计和制造的要求,且不小于12 mm。
组合管板小厚度及相应要求:
a)焊接并连接在管板和换热管之间的复合管板的厚度应不小于3mm。对于具有耐腐蚀性要求的层,该层的化学成分应不小于距离该层表面2mm。金相组织符合复合材料标准的要求;
b)覆层的小厚度不应小于10 mm,并保证覆层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与覆层表面的深度不小于8 mm,满足覆层材料标准的要求。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