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饵宜浓不宜淡
诱饵宜浓不宜淡
在我国南方,通常把立春至春分这段时间称为早春。这段时间气温反差大,天气冷暖变化。这时的鱼儿活动范围小,要求钓手要在远近深浅的钓点下钩,寻找鱼的洄游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人找鱼”钓法。
早春能不能钓上鱼饵料是关键。冬天刚过,鱼儿食欲差,消化力弱,布窝的诱饵,味宜浓不宜淡,要突出香、甜、鲜、
蚯蚓打窝方法
诱饵宜浓不宜淡
诱饵宜浓不宜淡
在我国南方,通常把立春至春分这段时间称为早春。这段时间气温反差大,天气冷暖变化。这时的鱼儿活动范围小,要求钓手要在远近深浅的钓点下钩,寻找鱼的洄游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人找鱼”钓法。
早春能不能钓上鱼饵料是关键。冬天刚过,鱼儿食欲差,消化力弱,布窝的诱饵,味宜浓不宜淡,要突出香、甜、鲜、散,以粉饵为主,颗粒饵为辅。通常用油饼粉、炒香碎细的黄豆粉、花生粉、芝麻粉或商品饵拌炒香的碎米布窝。布窝时要做到“量少次数多,相机补加”,不可一次投足,这样才能保证鱼儿诱之能来,来之能留。很多人认为打窝的要诀是“散”,多用酒浸的小米、碎大米或炒香的米糠、麦皮等松散的东西打窝,主要是不让鱼儿多吃,以免它吃饱了窝料就不吃钩了,因此打窝就不能一次打很多。

打窝注意事项
在布窝钓鱼中,可能正当你兴致勃勃一条接一条上鱼时,忽然上鱼中止,浮标不动了,鱼泡没有了,鱼儿突然不见了,这种异常就是“散窝”。打静水窝,打在预选物体旁,不能打在物体中或草物上,这样下钩垂钓难度大,还易挂钩丢鱼。造成散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影响,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凶猛鱼类和爬行动物进入窝区等,如柴鱼(即乌鱼、黑鱼);二是人为过失,如刹竿过重,脱钩跑鱼,移动和放置钩饵不当,增补窝饵有误等。环境影响大是不可抗拒的,而人为过失是可以避免、克服和纠正的。下面介绍几种防止人为过失而散窝的办法,供钓友参考。
1.探明水底,找好钓点。在布窝前,应用标坠探明水底情况,找好钓点,然后布窝,做到钓鱼。
2.“点”上钓鱼,移动要轻。由于钩饵放置时容易偏离钓点,需要进行纠正,此时移动一定要轻。理想的做法是:轻轻将钩饵原地提出水面,重新放入钓点。
少打勤补、分散打。冬天的打窝不能一次打得太多、太厚,只要窝子里有饵料的味道就行了,即使是在夏秋季节,也要切忌打多。如果我们的窝子一次打得太厚,鱼儿过来以后,窝子里的东西都吃不完,啥时候才会吃你钩上的饵料呢?
为了的诱鱼,我们可以采取多打几个窝子的办法,在每个窝子里只打少量的饵料,然后轮流试钓,先钓先打的窝子,每离开窝子定要少许补窝,就是要保持窝子里始终有味、有吃的。不能让鱼一次吃饱后再溜之大吉。
按照一般常规,大部分钓鱼人都以为窝子打得越集中越好,但冬钓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昆虫类饵料,比如红虫、血虫等,如果我们打的很集中,几乎就是一团,如果来一尾大鱼,几口吃完了,窝子里就没有东西了,这里就留不住鱼。这样投出去的钩饵落水点基本上没有什么偏差,有也是小小的前后一点偏离。如我们打的比较分散,昆虫在一定范围的水中活动着,周围的鱼闻到昆虫的气味或看见昆虫在活动,就会陆续到此一游,即使只来一尾大鱼,吃完了这一团,旁边还有好多团在继续起着诱鱼的作用。
这里说的分散并不是无限的分散,比如我们在夏秋季打窝像碗口大小,而冬钓的窝子就应该打的像脸盆大小才对,太大就会把鱼诱到别的地方去。苞米面加适量水,用中火蒸5分钟,然后密封于干净无油的塑料袋内自然发酵,可稍加曲酒或少量酵母。还有一点,就是冬钓的窝子料要选用较为细小而且味道较浓的饵料如酒泡小米、玉米丝、小颗粒饲料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被刚诱来的鱼很快吃完,而且较浓的气味在凉水中散发的时间也会长一点。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