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在导管内产生气包:首批混凝土把水压出导管以后,应当连续不断地灌注混凝土,但往往首批混凝土把导管埋置了以后,用储料斗灌注混凝土的施工方式不能做到特别连续,这时便会在导管内产生气包而出现气隔现象;另外在卸导管时,混凝土在导管内的表面与泥浆面高差太
无缝导管厂
避免在导管内产生气包:首批混凝土把水压出导管以后,应当连续不断地灌注混凝土,但往往首批混凝土把导管埋置了以后,用储料斗灌注混凝土的施工方式不能做到特别连续,这时便会在导管内产生气包而出现气隔现象;另外在卸导管时,混凝土在导管内的表面与泥浆面高差太大,储料斗给料时也会产生气隔。若出现此种情况,导管内的凝土就会不流动,产生堵塞导管现象。在施工中,如果导管内的混凝土流通后要连续不断地给料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在卸导管时混凝土面尽量与上接料斗的接头相平或者高差不要太大,若有高差,在接储料斗时,导管内的混凝土应填满至接头后,再接储料斗。
避免在导管管壁上出现裂缝:主要原因是导管壁用料太薄,另一原因是导管使用时间太久和次数太多将导管壁磨薄了或者是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在施工中由于混凝土灌注不顺畅而进行上下扯动时,因管内混凝土压力过大,使导管壁薄弱部位出现裂缝。在新制导管时,不要用小于3mm的钢板,用使用次数太多的旧导管时,要进行钻孔检查,若过薄或有薄弱部位应马上处理或及时更换新导管。
灌注过程中塌孔
1、灌注过程中塌孔原因分析
(1)护筒底脚漏水。(2)潮汐区未保持所需水头。(3)地下水超过原承压水头。(4)孔内泥浆相对密度、粘度过低。(5)孔口周围堆放重物或有机械振动。
2、灌注过程中塌孔预防措施
(1)埋设护筒时夯压密实。(2)潮汐区保持所需水头。(3)孔内泥浆保持一定的相对密度与粘度。(4)灌注时,孔口处避免堆放重物和机械振动。
3、灌注过程中塌孔处理
(1)若塌孔程度不大,可用泥浆泵抽出混凝土表面坍塌的泥土,如不继续塌孔,可恢复正常灌注。(2)如塌孔发生不断,且有扩大之势,应将导管和钢筋笼拔出,孔内回填片石,待孔位周围地层稳定后再重新成孔。
导管内过球应顺畅。符合要求后,在导管外壁用明显标记逐节编号并标明尺度。导管应配备总数20%~30%的备用导管。
导管可在钻孔旁预先分段拼装,在吊放时再逐段拼装。分段拼装时应仔细检查,变形和磨损严重的不得使用。导管内壁和法兰表面如粘附有灰浆和泥砂应擦拭干净。
导管吊放时宜用两根钢丝绳分别系吊在下端一节导管的两个吊耳上,并沿导管每隔5m左右用铁丝将导管和钢丝绳捆扎在一起。
灌注过程中导管提升不动,或灌注完成后导管拔不出来,统称为埋管。常因导管埋置过深所致。施工规范要求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范围内,导管的zui佳埋深应根据砼的坍落度、初凝时间等参数进行确定。若已成埋管故障,处理方法宜采用插入一直径稍小的护筒至已灌注混凝土中,用吸泥机吸出混凝土表面的泥渣,之后派潜水工下至混凝土表面在水下将导管齐混凝土表面切断,拔出安全护筒,重新下放导管灌注,该桩灌注完成后,上下断层间应予以补强;补强方法参见下节论述。若桩径过小,潜水工无法下到孔底工作时,可在吸出混凝土表面的泥渣后,采用输送直径100~150mm且水下连接一段钢管的混凝土泵,泵送余下的混凝土桩身。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