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酶分布区域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布极广,几乎在所有细菌的属、种中都发现至少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多者在一属中就有几十种,例如在嗜血杆1菌属中(Haemophilus)现已发现的就有22种。有的菌株含酶量极低,很难分离定性;然而在有的菌株中,酶含量极高.如E. coli的pMB4(EcoRI酶)和H. aegyptius(Hal Ⅲ酶)就是高产酶菌株。据报道从10g的H.
内切酶
限制酶分布区域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布极广,几乎在所有细菌的属、种中都发现至少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多者在一属中就有几十种,例如在嗜血杆1菌属中(Haemophilus)现已发现的就有22种。有的菌株含酶量极低,很难分离定性;然而在有的菌株中,酶含量极高.如E. coli的pMB4(EcoRI酶)和H. aegyptius(Hal Ⅲ酶)就是高产酶菌株。据报道从10g的H. aegyptius的细胞中,能分离提纯出可消化l0gλ噬菌体DNA的酶量。细菌是限制性内切酶,尤其是特异性非常强的I类限制性内切酶的主要来源。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可以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在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的一类酶,简称限制酶。
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是,1可以用于切割DNA,把目的基因从一个DNA分子中切割下来,2可以用于对运载体的修饰和改造;3可以用于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即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以便进一步连接。

质粒载体和外源DNA中限制酶切位点的性质
如今,质粒载体中限制酶切位点的种类极为繁多,因而通常都有可能找到某种带限制酶切位点恰恰与外源DNA部分片段本身毫无二致的载体。这就具备一个不可1比拟的优点,也应是可以用相应的限制酶消化重组质粒崦回收外源DNA。另一种方案,则是把片段插入到载体中能产生匹配末端的任何位点中。例如,识别不同的六核苷酸的限制酶BamHl和BglⅡ产生具有相同突出末端的限制酶切片段,这样用BglⅡ消化而制备的外源DNA部分片段可以克1隆到用BanHl消化的质粒中。这通常会使接合序列不能被曾用于外源DNA或制备载体的任何一种酶所切开。然而很多清况下,用切点位于多克1隆序列侧翼的限制酶进行消化,可将片段从重组质粒中摘出。偶尔在质粒的以及外源DNA两端的限制酶切位点之间,不可能找到“门当户对”的搭配关系。这时可用下面两种方案加以解决:
1)在线状质粒末端和(或)外源DNA部分片段的末端接上合成在接头或衔接头。
2)在得到控制的反应条件下,用大肠杆1菌DNA聚合酶I Klenow片段部分补平带3凹端的DNA部分片段。如第九章所讨论,这样常可以使那些不相匹配的限制酶切位点转变为互补末端,从而促进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因为部分补平的反应消除了同一分子两端彼此配对的能力,故连接反应过程中环化和自身寡聚化的机会也会有所降低
非特异性内切酶鉴定
为鉴定非特异性内切酶污染,限制性内切酶与缺少该酶识别序列的超螺旋DNA底物温育。对于RF I型DNA(超螺旋形式),一个单一的非特异性缺口就会将它转变成RF II型DNA(带缺口环状)。小份的限制性内切酶与1μgDNA在50μl反应体系中,采用推荐的NEBuffer,在推荐的温度下温育4小时。两种形式的DNA在琼脂糖凝胶上很容易区分,可以计算出从RF I 到 RF II的转化率。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