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枪法的优点是无宿主限制,受体类型广泛,操作迅速、简单,能有效地转化质体。由于取材广泛,金属微粒的喷射面广,转化频率高,所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缺点是转化的DNA部分片段太大时DNA部分片段容易断裂,基因枪转化过程中,同源序列可通过DNA-DNA、DNA-RNA、RNA-RNA的相互作用,导致转录或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另外,外源DNA往往成簇地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而且可能以
腺病毒提取
基因枪法的优点是无宿主限制,受体类型广泛,操作迅速、简单,能有效地转化质体。由于取材广泛,金属微粒的喷射面广,转化频率高,所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缺点是转化的DNA部分片段太大时DNA部分片段容易断裂,基因枪转化过程中,同源序列可通过DNA-DNA、DNA-RNA、RNA-RNA的相互作用,导致转录或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另外,外源DNA往往成簇地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而且可能以多种方式发生重排,所以转化体中的外源基因常常是多拷贝的。但对于这些不足,目前已有研究者在研究其机理并寻求解决办法。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遗传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20世纪初期,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 Johansen,1859~1927)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正式提出“基因”概念。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自从RNA病毒发现之后,基因的存在方式不仅仅只存在于DNA上,还存在于RNA上。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1994年中科院曾邦哲提出系统遗传学概念与原理,探讨猫之为猫、虎之为虎的基因逻辑与语言,提出基因之间相互关系与基因组逻辑结构及其程序化表达的发生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前,对于基因的化学本质并不了解。直到1944年O.T.埃弗里等证实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才用实验证明了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段。
1955年S.本泽用大肠T4噬菌体作材料,研究溶菌突变型rⅡ的基因精细结构,发现在一个基因内部的许多位点上可以发生突变,并且可以在这些位点之间发生交换,从而说明一个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但并不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因为一个基因可以包括许多突变单位(突变子)和许多重组单位(重组子)(见互补作用)。
1969年J.夏皮罗等从大肠中分离到乳糖操纵子,并且使它在离体条件下进行转录,证实了一个基因可以离开染色体而独立地发挥作用,于是颗粒性的遗传概念更加确立。随着重组DNA技术和核酸的顺序分析技术的发展,对基因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是发现了重叠的基因、断裂的基因和可以移动位置的基因。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