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钽是浅棕色金属状立方结晶粉末,属于氯化钠型立方晶系。目前也用碳化钽做硬质合金烧结晶粒长大用,对抑制晶粒长大有,密度为14.3g/cm3。不溶于水,难溶于无机酸,能溶于和的混合酸中并可分解。能力强,易被钾熔融并分解。导电性大,室温时电阻为30Ω,显示超导性质。用于粉末冶金、切削工具、精细陶瓷、化学气相沉积、硬质合金刀具、工具、模具和耐蚀结构部件添加剂,提高合金的韧性。
微米碳化钽
碳化钽是浅棕色金属状立方结晶粉末,属于氯化钠型立方晶系。目前也用碳化钽做硬质合金烧结晶粒长大用,对抑制晶粒长大有,密度为14.3g/cm3。不溶于水,难溶于无机酸,能溶于和的混合酸中并可分解。能力强,易被钾熔融并分解。导电性大,室温时电阻为30Ω,显示超导性质。用于粉末冶金、切削工具、精细陶瓷、化学气相沉积、硬质合金刀具、工具、模具和耐蚀结构部件添加剂,提高合金的韧性。

而对钢铁基原位生成TaC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在本实验中采用了表面陶瓷颗粒增强铁基复合的方法。同时,选用TaC颗粒作为第二相颗粒增强相。对TaC 颗粒原位增强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及反应过程进行分析 [1] 。TaC复合材料编辑宏观组织试样在1160℃保温1 h 反应形成TaC/ Fe 梯度复合材料。宏观观察发现:反应层梯度明显、过渡均匀,与基体结合良好,无明显的剥落现象。整个扩散反应过程反应区厚度约为1180μm, 试样主要有四层, 分别是A层、B 层、C 层和基体。

组织成分对复合材料试样进行XRD 分析。反应区存在α-Fe、TaC、G(石墨)三相,不存在Fe、Ta 中间相及Ta2C,可见在该温度下扩散反应很充分,有大量的C 扩散并参与反应。对反应区域长方体颗粒及正方体颗粒进行点能谱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方形颗粒相中除Ta、C 外,还存在少量的Fe。Ta 原子与C 原子百分比接近1∶1。这主要是因为生成物Ta 及TaC能溶入奥氏体中, 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析出形成TaC,而部分Fe 仍嵌在其中,所以检测出少量Fe。

综合判断认为长方体和正方体颗粒均为TaC, 而没有中间产物Ta2C。微观组织对TaC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组织形貌分析。分别是TaC梯度复合材料宏观组织的A 层、B层和C 层的微观组织形貌。A 层的颗粒团聚紧密,反应均匀,完全未分散形成颗粒。颗粒大小在纳米级, 因此称此反应层为纳米TaC 层;B 层已出现方形颗粒雏形,颗粒连接交织,未分散。

(作者: 来源:)